“瑜伽療愈”的身心靈層級,如何在一個人的生活中落地

“瑜伽療愈”的身心靈層級,如何在一個人的生活中落地

編者按

這是此前108文化傳媒影片號“科學瑜伽/正念生活”系列直播中,張鶴老師探討“瑜伽療愈”(yoga therapy)的內容,話題從療愈與理療的不同之處展開,擴充套件到這種療愈如何在生活中落地,如何系統學習瑜伽療愈等等……

*訪談約6000字

Q=108文化傳媒

A=張鶴 老師

Q:相對於“療愈”,我們似乎更常見到“理療”的說法,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吧?

A:

不一樣,其中一部分有重合。說起“理療”,像是這個人有點問題,需要處理。比如,你有嚴重的脊柱側彎,或者需要做產後修復,一部分需要去醫院,一部分需要找康復理療師。這是所謂理療。

而瑜伽老師,或者健身教練,通常被認為是做運動的人,可否去做理療這部分?我覺得可以,但資質較難把控。你去醫院,一個物理治療師需要有相應的培訓,也需要考證,而現在市場上,系統學習之後再去做理療的還比較少。

就理療而言,你的問題治好,理療過程就結束了;療愈則是一個更大範疇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一些特定的需求,可以去療愈的,那不一定是“疾病”,比如說,我的平衡感不好,需要做一些訓練,解決走路老崴腳的狀況。這是一個問題,卻不是一種疾病。

所以療愈的層級,會多一些,包括情緒層面的,呼吸、能量層面的。簡單說,

理療傾向於治病,療愈傾向於養生。

我覺得,瑜伽更多是一個養生的學科,透過一些練習,在自己的整體健康出現大的問題之前,去保養它。

Q:在此前對運動康復師的訪談中,我們知道醫院的運動康復醫療服務,可以與外面的運動康復師合作,因為醫生沒時間教康復動作,進行後續的練習指導。身體的恢復,確乎是一個長期過程。

A:

身體出現了問題,第一個階段是去醫院,這個毋庸置疑。我有一個私教案例,是一個小姑娘,她在一個課堂上做下犬式,旁邊一個同學做倒立,結果倒下來砸她胳膊上了。後來她上我的解剖理論課程,是打著石膏過來的。這是第一階段,醫院做處理。

石膏拆了之後,她的手臂運動功能不好,無法完全伸直。醫生讓她做拉伸,她老覺得不對勁,就來找我,這就是第二階段,讓手臂慢慢恢復功能。

邏輯上來講,第二階段不難——如果你知道身體的運動原則,就不難。由於她之前上過我的課,知道一些基本原則,我用兩節私教課,帶她設計了恢復序列,回家堅持練習,有什麼問題再問我。這種狀態下,一個月不到,她手臂的正常功能恢復,再過一兩個月,練習都沒什麼問題了。

到第二階段,可以說理療過程結束了。再往下,她這個受過傷的手臂,需要針對性的訓練去保養,這更多就屬於療愈了。

療愈需要更長時間去做。包括一些慢性疼痛的情況,有些慢性疼痛的成因,你很難解決或去除,只能餘生都做針對性訓練。我曾有一個私教會員,之前雙腿出過車禍,雖然能正常走路,但在日常運動中會產生代償,代償導致身體出現不平衡,不斷需要針對性的練習,去緩解這種不平衡(呼吸層面、內臟層面、慢性疼痛層面等等)。如果這個叫理療,那你理療一輩子,似乎不太合理吧,所以這也是保養或療愈。

為什麼說有些成因“很難解決或去除”呢?一些健康建議,我經常和學員講,你不要久坐,不要穿高跟鞋,可是大部分私教學員完全做不到。你在視窗行業,比如做銀行職員、酒店高管,不想穿高跟鞋,那你得考慮轉行了。她們只能穿高跟鞋站一整天,可能還要小跑。還有私營業主,一開會開一整天。怎麼辦?只能是你在不正常的工作狀態之後,額外做練習,來平衡這種“不正常”。可能眼下還沒什麼問題,時間長了,沒有相應的保養(療愈)的話,他們就要去做理療了。

我現在一個比較大的課題,是研究和思考針對不同職業展開療愈的方式,包括身體層面,也包括情緒和心理的壓力。情緒心理的壓力,直接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狀態。不是說像醫院一樣給你開藥,而是透過一定練習,壓力緩解之後,人體最重要的兩個系統(神經、內分泌)會自發地做一些調整。瑜伽,就是給自己身心的滋養。

Q:老師提到瑜伽療愈是更大範疇,包括了身心靈不同層級,其中“靈”我們很少講,聽著也比較玄,怎樣理解它們才比較落地呢?

A:

就整個身體而言,你需要有

長時間靜態維持的能力

。瑜伽體式分靜態和動態,在靜態體式中,你保持8~10次乃至更多次呼吸,這是為了讓身體在壓力較小的情況下,維持比較久的時間。經過這種訓練,同樣坐兩個小時開會,我的身體壓力比較小,保持健康的可能比較大。

另一方面是

運動功能

,就像流瑜伽、阿斯湯加這類偏動態的訓練。為什麼做這種訓練?在生活中,你不可能避免走路、跑、跳、爬樓梯、抬手拿東西等日常活動,所以必須有運動能力。

瑜伽作為一種訓練,在身體層面要維持這兩種功能。在兩種功能之上,還有貫穿一生的功能,就是

呼吸

。你吸氣時,身體是往外擴張的,呼氣時,身體是往內回收的,且不談“氣”和能量層面,至少在這樣一張一弛的過程中,會伴隨著力(呼吸也是一種運動,能運動是因為有力),這樣的力,怎樣和你靜態體式的張力平衡,怎樣和你動態體式的張力達成一致和融合?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以上都做好了,意味著身體可以保持平衡的狀態。否則,當你的結構張力、運動張力和呼吸張力相互打架,一定會出問題。不一定到達生病的地步,但至少讓你對生活的體驗感很不爽。這是

“身”的層面

“心”的層面

,更多是涉及情緒。

一個人情緒要好,首先身體不能有太大問題,比如你面對一個處於極端疼痛中的人,不要講大道理,說你要淡定,他無法淡定,因為他背痛!作為一種慢性疼痛,背痛很常見。不解決疼痛,內在的壓力勢必讓人情緒暴躁。

還有呼吸狀態,直接影響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一旦出現失衡,情緒和整個狀態不可能好。

舉簡單的例子,女性有生理週期,青春期、生理期、孕期、更年期,處在這些過程中的女性,情緒波動會比一般人大,往往就是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失衡導致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需要從這些角度去理解和關愛對方,選擇適宜的體式、呼吸等練習方法,情緒平復之後,才能好好地思考問題。

談到

“靈”的層面

,大家覺得是陽春白雪,甚至封建迷信的東西。我們換一個說法,“靈”的問題,就是你的認知,是你對生活、社會和世界的洞察力。

瑜伽認為,你要儘量真實地去認知,基於當下的條件做出合理選擇。做出選擇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出現5個klesah(痛苦/煩惱/障礙)——無明、小我、憎惡、慾望和恐懼的狀態。你要關注到,每個人都有的這5個狀態,會對自己的認知、判斷和行為造成影響。把這方面平衡好的話,我覺得至少這是一個入門了。更深的就沒法講了,每個人的體驗不一樣。

作為一個整體的瑜伽療愈,是在這3個層面去做的。至於瑜伽哲學,更多側重於第3個層面,

但如果脫離了前兩個層面,我認為大眾很難達到第3個層面。

實際情況不允許。怎樣整合這3個層面,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瑜伽療愈”的身心靈層級,如何在一個人的生活中落地

Q:很少聽人這樣談論身心靈。

A:

我跟學員講,我會把你帶到一個我能到、大部分人也能到的地方,再往後的個人修行,是你自己的事。在“靈”的層面深入,如果我們兩個都達成了,那有的聊,可以相互促進;可是如果老師把學生還無法“見到”的描述很多,非但後者無法達到,反而擾亂了他當下該做的事情。

Q:我們回到“身”的層面。解決不適和疼痛,需要進行區域性調整,同時瑜伽練習也強調整體練習,可以闡述一下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

A:

首先明確,什麼是健康?

第一,沒有疼痛;

第二,可以在靜態姿勢中維持較長時間,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能夠進行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運動;

第四,具有良好的呼吸模式,不良的呼吸模式會導致疼痛或運動功能受限;

第五,具有承擔壓力的能力。

不要覺得這個人每天待在家裡,開開心心就可以了,絕大部分人要工作、旅行的,我說承擔壓力是指,

你至少具有每天工作8小時的能力,或者衝刺100米恰好趕上(即將啟動的)公交車的能力,或者負重15公斤走上1000米的能力

……這樣才能說你是比較健康的人。

前面4點,很多老師做得不錯了,大家容易忽視的是第5點。理療關注的是你不疼了,可以走了,但你是否恢復了承擔壓力的能力?後面需要有足夠強度的訓練。

另外你會發現,理療有明確需要針對性調整的地方,比如脊柱側彎,或者我腳踝疼,眼睛就盯著需要理療的地方。問題是,這個地方調完了之後,有沒有放到身體的大環境中,去做整體的功能訓練?這個很多時候就沒有了。

參加我培訓的老師,經常跟我討論案例,我反覆強調的就是,你這個調整的效果為什麼不能持久?所謂效果,需要整體的功能訓練來維持。只有把調整好的腳踝,放到整體的功能訓練裡,才能看到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在哪裡。

腳踝重新成為整體身體功能的一部分,才算是瑜伽療愈。

這是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

而有時候也要調轉過來,先把區域性拎出來處理好,再放回去進行整體訓練。

假設你有身體區域性的問題,你覺得只要堅持每天做整體練習,就能把區域性帶好,但若是區域性代償的習慣不改,很可能只是固定了你的代償模式。

這時候需要先處理好區域性問題,再融合到整體功能性訓練中去。當然整體功能包括靜態、動態和呼吸。

以上是瑜伽療愈從區域性到整體的思路。怎樣判斷一個人整體上恢復了健康,就是前述的5點。

Q:對於現在國內的瑜伽療愈,老師認為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A:

我們已經談到了一些。首先,瑜伽不是放在神壇上供起來的東西,不是說用身體去迎合所謂標準的瑜伽練習。標準是一個方向,在身體能力達到之前,肯定都是不標準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狀態。

還有,不能用身體去證明老師正確,

我經常被私教學員證明我的認知是有誤區的,

所以從學員那裡學到特別多東西——哦原來還有這種情況,那應該怎麼處理?

瑜伽這種工具,希望實現的是練習者的解脫,你從疼痛中解脫,從情緒中解脫,從對生活的糾結中解脫,後面可能還有意義更深遠的解脫……是練習者運用這個工具,而不是把自己奉獻給這個工具。你喜歡瑜伽,跟我喜歡喝茶一樣,這茶是要帶給我滋養的。對自己慈悲,對自己關愛一點,瑜伽會很有意義。

另外,瑜伽老師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做學術討論,需要在一個有理有據的立場上。讓我們的訓練邏輯成立,更多從身心的原理(原則)層面入手,不論說能量,還是三脈七輪,我覺得那都是身心的原理。而不是說滿足於“我跟誰誰學的”,從哪裡看來的,因為人家很權威,所以一定是對的。那你在做針對性處理的時候,會遇到問題。

我們學的知識,它是一個總結,那往往是直接擱誰身上都不一定好用的,你要懂得去調整。這些都需要思考,當然包括我在內。

Q:您曾進入不同體系學習,對於如何系統學習瑜伽療愈,成為有一定水準的老師,有怎樣的建議?

A:

如果你希望給自己貼一個標籤,進入一個體系深入學習是不錯的選擇。而你要學習完整的療愈訓練,我認為,不能只學一個流派。

有側重靜態練習的流派,有強調動態練習的流派,也有專門練習呼吸的知識體系。就我個人的練習經驗和職業履歷而言,單練靜態不練動態、單練動態不練靜態,或者單練呼吸不練身體,都是不行的。前面強調了,

靜態、動態、呼吸,都是健康練習需要的。

比如你單練呼吸,呼吸越練越強,而身體是氣息和能量的容器,你內在的水流越練越強,容器還是豆腐做的,時間長了一定出問題。只有容器足夠結實,才能承載裡面有力的能量,這是不言而喻的。

我想強調的是,最好學一點底層邏輯、底層知識。現在市場上95%甚至更多的課程,不適合初學者去學。對初學者而言,這些老師講的很高階,很“分支”,需要學習者具備大量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還不僅是瑜伽體式技術、呼吸方法,你更要理解有關身體原理性的知識。

這方面我受益於當初學的生物專業,人體解剖和生理學、遺傳學、發育生理學等等,是我們的必修課。基於有關人體底層原理的認知,再去上那些“高階”的課,才能理解老師在講什麼。所以我能理解一種常見的狀況,學員從培訓中記了現成的方法,回去發現不好用,也不知怎麼辦,為什麼?對底層知識不瞭解。

怎麼學呢?買教材回來看:

一開始,看體育專業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然後,看醫學生的解剖學和生理學;再往上,看完整的理論性書籍,

比如《解剖列車》,現在有些課程比如螺旋鏈、費登奎斯,都有這本書的影子在裡面,你先看了這本書,再去上後面的課程,相對容易學懂。

這種書呢,

買回來不等於你看完了,看一遍不等於你看懂了。

不要看一遍不太懂就覺得自己腦子有問題,多看幾遍就好了。

我跟很多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市場引導,大家都想學“拿回去就能用的”。但是沒有底層知識,拿回去你也不會用、不好用。然而如果我講解剖基礎,純理論講7天,每天佈置預習、複習作業……這個我招不到生。“一招治百病”,招得到生。所以也很無奈,就建議大家看書。

另外,不少學員寧可學無數分門別類、彼此不太相干的課程,也不願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課程復讀兩三遍。實事求是地說,第一次學習吸收率有限,包括我自己,什麼錄音、筆記、影片,你回去再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一個紮實的課程,復讀兩三遍才能慢慢理解它。

我經常去復讀,老師都說,你還來幹嘛?沒事,我就是來練一下。在這種練習過程中,我會因為老師的某一個點觸類旁通,靈光乍現,新的感悟出現了。

最後一點,不管學什麼流派,自己要練,練了之後才知道書裡和課上在說什麼。不必追求一上來就特別“標準”,否則失去了從不標準到標準的過程中,學習、理解、總結的機會。

Q:有朋友提到“開單神器”,老師自己有所謂“開單神器”嗎?

A:

我的“開單神器”,就是學員的反饋。倒不是反對學一些“開單神器”課程,畢竟跟大眾解釋專業內容挺不容易的,而是說,你自己心裡有數,在讓人開單之後,你的課程服務真正要給予對方什麼。滿足對方當下的訴求,然後呢,能不能提供一個整體的練習方向?

客戶留下來很重要,客戶黏性同樣重要。一個問題解決了,還會有新的問題。時間長了,就不僅是理療層面,還會有心態等方面的影響了,如此才是真正的雙贏。這麼多年來,我很感動的是,很多學生跟隨我走下來,一直支援我。

Q:老師能在區域性以及整體健康上幫到學員,意味著你具有相應的能力。而學習《瑜伽經》的時候,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經文裡提到的那些“能力”,老師你也有嗎?或者說,人確實可以得到嗎?

A:

必須承認,我沒有《瑜伽經》裡談及的能力,也沒遇到過誰有。

身心靈型別的課程,我參加過一些。為什麼有人參加?我的體會是,大家需要尋找某種慰藉,或者轉移生活中的注意力吧。我也喜歡茶、香道,可能是出於類似的需求。對這種需求,我是尊重的。比如這段時間你很累,去旅行放鬆一下,回來依然為工作生活而焦慮。正因為大家的焦慮和委屈,才有那麼多課大受歡迎吧。

相對於批判別人,我更願意反思自己。在瑜伽療愈類課程中,我們可否增加一些對會員的關愛、共情或理解?增加一些對他們的生活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比如說,讓TA不僅透過旅行來暫時緩解焦慮和委屈,而是學著在生活中更好地與焦慮和委屈共處,甚至在認知層面上,讓自己的焦慮情緒減少一點。這是近兩年我在學習、思考和嘗試的。如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被很多正向的東西所充盈,有更多滿足感、價值感的話,那麼一些在我看來不特別靠譜的課程,會減少一點吧。

在瑜伽哲學範疇,與認知有關的,我認為也應該學一學,嘗試把它們用在生活中去。瑜伽理論裡有一個特別好的“行動瑜伽”(又譯“業瑜伽”),是說

你在行為當中,真正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時間和行為本身,不糾結於行為結果以及他人看法。

我覺得,只要做對了行為,大部分情況下結果它是必然的。這些思考或智慧,也值得學習,就像體式練習從不標準到標準的過程。

當我們立足於生活現實,為什麼要講瑜伽療愈呢?療愈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能夠讓你當下的一個行為,成為自己整個生命的滋養。

這種滋養給你“充電”,讓你有足夠的能量,或者說心力,去面對之後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同時看到生活中美好的、“盡如人意”的事情,如此一種平衡,也就大體達成了。

“瑜伽療愈”的身心靈層級,如何在一個人的生活中落地

張鶴

生物學研究生教育背景,美國瑜伽聯盟500小時培訓導師 (ERYT 500),印度KYM學院(現代瑜伽發源地之一)中國學院教學部前任總監,阿奴薩拉國際授權導師,元素禪瑜伽培訓中心創始人,具有10多年瑜伽解剖生理學、精準順位課程、流瑜伽課程、呼吸與調息法課程及阿奴薩拉課程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