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曹操的用人方針:唯才是舉

唯才是舉以備錄用是誰提出的

三國之曹操的用人方針:唯才是舉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44,《三國史話》連載14,歡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夠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挾天子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在經濟上能夠恢復和發展生產,使社會趨於穩定,國力得以增強;在軍事上能夠戰勝強敵,統一北方,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實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將為他效力分不開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烏桓之後不久,寫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這首詩是在宴會上的即興之作。詩的開頭流露出人生無常的感傷情緒,感嘆時光過得太快。詩的結尾表達希望接納賢才越多越好,並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樣,以一飯三吐哺那樣,虛心對待賢才,使天下人心歸附。

曹操從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戰後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達了第一道“唯才是舉"的《求賢令》。令中說:

“現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尋求賢才的時候。如果一定要從廉潔高尚的人中間選用,那麼齊桓公又怎麼能稱霸於世呢?現在天下難道沒有姜子牙那樣身穿粗布衣服、胸懷謀略,而在渭水之濱垂釣的人嗎?又難道沒有像陳平那樣‘盜嫂受金’,卻很有才能而未被我們瞭解的人嗎?你們應該幫助我發現和選拔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舉,唯才是舉,使我能夠使用他們。”

曹操用舉事例的辦法,要求僚屬們幫助他發現尋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夠廉潔、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確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賢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令中說:

“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為,有作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不能說陳平品德好,也不能說蘇秦守信用。但陳平能協助漢高祖奪取天下,蘇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國。由此說來,有才能的人雖然有短處,但怎麼能夠廢置不用呢?主管選拔官吏的人想通了這個道理,有才能的人就不會被埋沒和遺 漏,政事也就不會荒廢了。”

在這裡,曹操又一次說明人才在品德上有偏短,也不能廢棄不用的道理。他決心繼續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來壯大本集團的力量,擴大統治基礎。

217年,曹操又下了第三道求賢令——《舉賢勿拘品行令》。

令中說:“現在天下難道沒有品德極高的人還埋沒在民間?對那些勇敢果決,不顧生命,遇到敵人奮力死戰的人;或者擔任下級官吏,確有超人才能和優異素質的人;或者勝任將軍、郡守,卻背上不好名聲,行為被人恥笑的人;或者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你們都要將自己所知道的推薦上來,不要遺漏。”

在這裡,曹操公開提出了要選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做官,這是對東漢末年以道德、家世出身作為選拔官吏標準的又一次衝擊。

應該指出,曹操的“唯才是舉”並不是不要德行,如果德才兼備那當然更好,只是在現實中德才兼備的人不多,不能由於過分看重德行而把有才能的人棄而不用。在第三道求賢令中,就把 “至德”之人放在了首位。只是對有才能的人不能求全要求而已。

曹操的不看重德行,主要是在亂世。

三國之曹操的用人方針:唯才是舉

曹操首先選中的掾屬是崔琰。崔琰是個德才兼備的人,他不僅清廉正直,而且善於知人。曹操看中了他的德才,安排他擔任東曹掾。

曹操釋出教令說:“你有伯夷那樣的節操,史魚那樣的剛直。貪心的人敬 慕你的大名,而會變得清廉,壯士尊崇你的節義,則會更加奮勉。像你這樣,真可以做時代的表率了。所以派你擔任東曹掾,你去履行職務吧!”

曹操認為崔琰的清廉、耿直可以與伯夷、史魚相比,這是對他的鼓勵和期望。

曹操做了魏王后,提拔崔琰為尚書,全面負責中央的選用人才工作。

崔琰在管選舉的十多年間,品評人物,選賢任能,使“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成績很是突出。

很有智慧的司馬懿,就是由崔琰推薦被曹操選用的。

毛玠是曹操重用的另一個管選舉的官員。毛玠也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官員,“奉天子以命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的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他清廉公正,曹操也把他安排在東曹掾的職位上。

曹操為魏王之後,以毛玠為尚書僕射,仍然掌管選舉工作。

毛玠特別強調為官清廉,提倡節儉。他身居高位,卻常常穿布衣,吃蔬菜。官吏政績平平而私財富者,他一律不予提拔,甚至免去他們的官職。於是天下計程車人和官吏都以廉潔節儉自相激勵。曹操見此情形,感慨地說:“用人能夠做到這種地步,使天下的人都自己管理好自己,我還有什麼事可做的呢?”

毛玠同崔琰一樣,選用了不少具有真才實學而又清廉正直的人。

除崔琰、毛玠外,曹操還任徐奕、何夔、丁儀、桓階等擔任過選用官員的工作,他們在輔助曹操在選官、用官、管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總之,曹操“唯才是舉”方針的貫徹實行,成效是顯著的。

有的史家稱讚說:"(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 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餘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是以創造大業,文武並施。”

詩人王粲對曹操的用人,曾評論說:"袁紹起兵河北,依仗人多勢眾,立志要兼併天下,雖然喜愛人才,但不善於用人,所以奇士都離開了他。劉表在荊州不動聲色,坐觀時勢變化,自以為可以效法周文王。到荊州躲避戰亂計程車人,都是國內的俊傑,劉表卻不知道怎樣任用他們,所以陷於危困而無得力之人輔佐。明公平定冀州後,立即整頓武備,收攬豪傑井加以重用,所以能夠橫行天下。平定荊州後,又引用賢俊之士,把他們安排在顯要位置上,以使海內人士歸心,期望天下大治。文武都為您所用,英雄都全力奉獻,這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才有的舉措啊!”

王粲的這段稱讚曹操的話,是符合實際的。

曹操的用人方針和用人實踐,表現了他的高超的馭人之術和用人的非凡氣度。他不僅善於聚才,而且善於用才,能夠因人而異, 量才任使,做到智者採其智,武將任其勇,文職盡其能。在漢末三國時期是沒有人趕得上他的。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