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螟蛉為什麼是養子

歐陽修曾經在《新五代史》中說到“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

從歐陽修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五代十國時期天下之亂,國家之動盪不安。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這種現在除了五代十國時期怕是也難找出第二個了,尤其是一直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封建中國,“仁、義、禮、智、信”一直都是人們的行為準則,那麼為什麼到了五代十國就變了呢?

其中不乏五代十國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有歷史遺留的根源問題

一、收假子風潮盛行

所謂的收假子也就是收養義子的意思,從古至今收養義子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什麼單單說五代十國其實與眾不同呢

?這是因為五代十國的收假子已經超出了正常的收養假子的範疇。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有一篇專門用來寫收假子的卷集《義兒傳》,其中就詳盡地記錄了一樁難以想象的收假子事件,那就是晉王李克用和他的假子們。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其可紀者九人,其一是為明宗,其次是曰嗣召、嗣本、嗣恩、存信、存孝、存進、存璋、存賢。”這就是歐陽修所收錄的晉王李克用的八位假子,歐陽修之所以這麼費心力地寫李克用,是因為李克用的這八個假子個個都是戰功赫赫的大將,

李克用之所以成為晉王與他們的協助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李克用有一支義兒軍,這個軍隊作戰能力十分強悍,是李克用的牙尖部隊之一,顧名思義的這支部隊就是由李克用的假子所組成的,

由此可見李克用的假子自然不止上述八位,已經到了足以組成牙尖部隊可見數量之多。

上述幾人只不過是名氣最大的而已,所以說別的國家的皇帝看到了李克用收養了這麼多的假子來為自己開疆擴土,一時間都紛紛效仿,加入了養假子的行列。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二、各階層的收假子形成的社會環境原因

五代十國時期假子的盛行逐漸地蔓延開來,最後形成了各個階級都有了收假子的情況。除了皇帝以外,大將、富人甚至平民也都有收假子的現象,

這就是五代十國收假子盛行的社會環境因素。

1、領導階層的帶頭作用

任何時期都會有“頭部效應”的現象,收養假子同樣也是因為“頭部效應”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首先作為最高的領導人皇帝就是最大的頭部,李克用用自己的假子為首領成立了義兒軍,別的皇帝自然也不甘淪為下風,紛紛大肆地收假子為自己所用。

《十國春秋》就有過記載,蜀皇帝王建愛收假子

,光是書中記載在冊的就有45人之多,這些都是地位很多足以列傳的假子而已,王建收的假子總人數大概有120人以上,比如王宗佑、王宗侃等等。

除了王建以外,五代十國第一個王朝後梁皇帝朱全忠也是一個對收假子樂此不疲的人

。他不僅收假子而且還封其為王,比如朱友文被封博王,朱有謙被封冀王。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有了皇帝的“頭部效應”後,大將和富人也就順勢而上開始收養假子。皇帝收假子是為了皇權的鞏固,那麼大將和富人為什麼要收假子呢?

其實原因和皇帝是如出一轍的,要麼是為了家業的傳承,要麼就是為了取得更高的位置。

據史書記載割據關中西部地區的大將李茂貞就有很多的假子,比如說楊崇本、李彥韜、李繼遠等等,李茂貞在收養了這些假子以後也都給他們分封了職位,最多的就是節度使一職了。

這些被封為節度使的假子們,組成了一個能力很強的軍事勢力,可以為了李茂貞行軍打仗,成為更大的割據勢力王國。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在富人收養的假子中就更加的有趣了,一般富人收假子不會像皇帝一樣這麼的講究,就比較的隨意一些,比如說孔循這個人,最初他是被富商李讓收為假子,後來又投靠了朱全忠,由於朱全忠的乳母非常待見他所以就成了乳母的假子,就這樣孔循的姓氏就從李姓變為朱姓最後成為了趙姓。

2、收養假子觀念的遺傳

就像是一代一代傳承一樣,一些被收為假子的人因為有了一定的能力以後,就想到了要去效仿自己父親,也要收假子,

於是假子收假子在五代十國也是非常盛行的

比如說李茂貞,他其實也是假子的身份。他的養父是大宦官田令孜,後來李茂貞又自己收養了假子楊崇本,楊崇本又收了假子李保衡。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所以說五代十國時期收假子之風的盛況可謂罕見,就連很多的皇帝其實也都是假子身份出身

,比如說周世宗,唐明宗,唐末帝。歐陽修在《義兒傳序》中說“開平,顯德五十年間,天下五代而實八姓,其三出於丐養。”這其三指的就是上述三位皇帝。

這就是五代十國的社會環境造成的收假子盛行,當然這樣的社會環境畢竟只是起到了推動的加速的作用,

假子盛行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歷史根源的影響

三、歷史根源造成的收假子之風

關於歷史原因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胡人收假子風俗。這一點其實是不成立的

,首先胡人更多的是強調部落,對於家庭觀念是比較淡薄的,所以說有沒有收假子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只不過後來胡人來到了中原受到了中原影響才有了胡人收假子。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1、收假子的演變過程

據《詩經。小雅》記載“螟蛉有子,蜾蠃負之”。這是假子之名的由來,

由此可見我國的假子習俗從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那麼胡人收假子的猜測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後來我國出現了主宰了幾千年的儒家思想,這一思想的普及更是將假子習俗擴大到了前所未有,畢竟儒家一直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儒家文化出現以後收假子的思想也就隨之而來了。

儘管收假子文化從先秦就已經出現,春秋以後又進入了盛世,可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收假子卻和這個收假子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2、五代十國收假子的新標準

五代十國收養假子的第一個新標準就是人數要多

。在五代之前收假子的目的就是為了傳宗接代,所以收假子的數量也不會很多,一般也就兩三個而已。

可是縱觀五代時期的假子人數可謂是天壤之別,

五代十國收假子的數量遠遠地超出了傳宗接代所需要的人數。那些收養假子的人家也大多也是有子嗣傳承的

,所以說五代十國時期收假子因為目的變了,形成了一個新的標準那就是為君王或養父所用,擴大君王或養父的勢力,因此在收假子的數量上就有了新的數量標準。

五代十國收養假子的第二個新標準就是成年人為優先選擇

。在五代十國以前對於收養假子有些非常嚴格的規定,只有滿足了這些規則的家庭才能享有收養假子的權利。

《唐律》記載“其遺棄小兒年三歲以下,雖異姓,聽收養,即從其姓”這裡就提到了收養子要滿足的條件:

一這個孩子是被親生父母拋棄的,二這個孩子要是三歲以下的孩子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可是反觀五代十國這個規定就沒有任何的體現,五代十國時期被收養為假子的人不僅不是被親生父母拋棄,甚至他們一個個都是驍勇善戰的戰士,有很多人還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

從他們都成為了假子就能看出,五代十國對於假子的選擇標準已經改變了。

3、根本的歷史原因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也說道“蓋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將相,豈非因時之隙,以利合而相資者邪!”五代十國養假子是時代的特殊產物,從上述的養假子新標準也能看得出來。

五代十國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軍閥混戰,再加上這時期儒家思想對於社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點

,所以很多原本“君臣”的三綱五常就被拋之腦後,“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這樣的思想一旦作用到了政治上,就會造成為了一己私慾而做出有違常理的事情。

君臣不分,父子不親?淺談五代十國收養假子風氣形成原因

所以長期割據勢力不斷碰撞的五代十國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現在正是能夠一統江山的大好時機。

想要一統江山建立屬於自己的堅不可摧的政權就是首要任務

。收假子這種方法既不用大費周章地聚集人才,將來也不用擔心遭遇叛變,畢竟所有的大將都是自己的假子,與自己有著親密的關係。

可以說朝代更替的特殊時期,加上儒家思想的丟失就導致五代十國混亂不堪

地方割據不斷

,這就是出現了有違常理的大肆收養假子現象的根本原因。

我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思想長期處於國家正統思想地位,可見儒家思想的過人之處,對於中國有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儒家思想中有一些舊思想需要摒棄,但是對於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這些我國的立國之本絕對是不可以丟掉的,不然五代十國的黑暗歷史還會有再次上演的可能。

參考文獻:

《新五代史》歐陽修

《十國春秋》

《詩經。小雅》

《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