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寫下清朝“國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義一波帶走

嚴復寫下清朝“國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義一波帶走

現代人提起嚴復,可能並不是太熟悉,頂多在歷史課本上了解他曾經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然而,在清末民初時,他卻是響噹噹的風流人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近代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者,也是非常有建樹的大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至今仍被翻譯界奉為金科玉律。鮮為人知的是,嚴復還曾經為即將滅亡的清王朝,譜寫過國歌《鞏金甌》: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嚴復寫下清朝“國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義一波帶走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國歌。這種情況到了晚清依然沒有改變,據說李鴻章在1896年5月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時,唱出悠然的家鄉的民間小調“茉莉花”代替了清朝國歌。這件事記錄在德國埃森市的克虜伯家族歷史檔案館中,直到2001年才被發現,真假莫辨。

又有記載說,同是1896年的8月,李鴻章在美國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等待克利夫蘭唱完《星條旗永不落》後,又以安徽廬劇的曲調,將唐朝人王建的詩《宮詞》唱出,權當清朝的臨時國歌。

嚴復寫下清朝“國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義一波帶走

然而,不管是優雅婉轉的“茉莉花”,還是豪氣十足的《宮詞》,都只是李鴻章的臨時發揮,並沒有得到清政府的認可。這種“李中堂樂”終究成為了街頭巷尾的話題而已,掩飾不了衰落的清朝沒有國歌這一現實窘境。

《鞏金甌》則不同,它是嚴復做詞,由八旗子弟溥侗譜曲,並且是清政府正式批准的國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國歌,文字比較簡單,只有寥寥幾句。這大概也是考慮到當時清朝百姓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不能過於陽春白雪,不願意曲高和寡。

嚴復寫下清朝“國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義一波帶走

但是,這首詞還是經過了嚴復精心推敲的。光從題目來看,就是用心良苦。所謂“金甌”,原意是金的盆盂,後來經常比喻疆土之完固。“鞏”就是鞏固的意思,題目表達了鞏固清朝江山的美好願景。然而,我們知道的晚清,面臨這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剝的危險,中華民族也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作者的苦心孤詣,反倒成為了笑柄。

再說內容,這首詞也非常昂揚。它說的是清朝疆域遼闊,地大物博,能夠生逢此時此地,是人生的幸事。可惜的是,清朝百姓深受封建地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過著衣不裹體,食不飽腹的生活,怎麼會有半點幸福感可言?所以,歌詞後來被人認為是“假大空”的典型,並不為過。

嚴復寫下清朝“國歌”,通篇假大空,6天后被武昌起義一波帶走

清政府批准這首歌為國歌,目的當然是為了振奮人心,維護它的統治。然而,大廈將傾,又豈是一首歌曲能挽回的?1911年10月4日,《鞏金甌》成為國歌,僅僅6天之後,武昌起義爆發。風雨飄搖的清王朝終於被一波帶走,《鞏金甌》恰似喪鐘中的輓歌,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送葬。

作為嚴復來說,他維護的是清王朝統治。後來,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他又擁護袁世凱稱帝,成為了臭名昭著的籌安會成員。然而,嚴復的悲劇是時代造成的,他有著開明進步的思想,但又不足以跳出皇權的限制。其人如此,其詩歌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