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宋濂被朱元璋稱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曾經執教東宮,文領群臣。他精通散文,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也工史學,時人常將他與司馬遷相提並論。他不像魏晉名士那樣高蹈,反倒深諳兩漢經學家的儒雅,他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也是後世觀仰的楷模。但是,在他老年的時候險些因為皇帝而丟掉性命。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宋濂從小羸弱多病,家境貧寒,時常受凍捱餓,然而,在這樣困苦環境中長大的宋濂卻絲毫不像其他人那樣畏畏縮縮。他志向遠大,又聰穎好學,年紀輕輕便遠近馳名,六歲可一日通讀《蒙求》,九歲落筆成詩。

在他十五歲那年,鄉人張繼之聞風而來,問他多少日可通背四書,宋濂胸有成竹道:七日便可。張繼之深表懷疑,就隨機從書架上抽取了幾本古書給他,等七日後再看。七日後,宋濂如約前來,任憑張繼之如何抽查,都能倒背如流。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聰穎的宋濂有著儒士的淡然,也傳承著讀書人的氣節與風度,但是他的骨子珍藏的也是儒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公元1360年,經過李善長的舉薦,宋濂來到了應天府,成為了太子朱標的老師。作為太子的老師,他將來註定是風光無限的權臣,但是宋濂卻絲毫沒有驕躁的表現,仍然兢兢業業,對他來說,官職的大小無關於他的理想,他只要是在盡心盡力地做了便也足夠了。

宋濂從小到大吃了很多苦,所以,他比其他人都更加體恤百姓的苦難,他將畢生所學都盡數交給了朱標,他殷切地希望朱標能成為一個仁厚的君王,百廢待興的王朝正等待他懷柔地建設。被宋濂諄諄教誨的朱標是一個好太子,也是一個好學生,和朱元璋的殺伐果斷不同,他很仁慈,他知道苦難的滋味,但是,並不痛恨它們,聽從宋濂的教誨,他決定以寬容慈悲的態度去撫平中原大地的滿目瘡痍。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朱標是宋濂得意的學生,在他身上宋濂看到了王朝光明的未來,也體味到了一個儒者身負絕學而後兼濟天下的成就感,他抱著誓死忠君的態度決定再為大明王朝發光發熱。公元1373年,他帶領群儒知制誥,修國史,公元1374年,他受命考定喪禮服制。他規範了禮儀,重整了經學,做到了為往聖繼絕學,也做到了為天地立心。他雖德高望重,卻從不賣弄資歷,作風清廉,堪稱時代的正面楷模。

宋濂是少有的純粹的人,他一直堅定著自己的信仰,縱使朝中再怎麼暗流湧動,他也抽身世外,不聞不問,對於他而言,學問修身比陰謀權術要有趣得多。他懂得保持距離,小心翼翼地呵護自己潔白的羽翼,號令群臣確實威風,但遨遊書海才是他想要的,難得的是,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但是,想要泥潭中潔身自好實在困難,不久他就因為兒子宋慎被牽連進胡惟庸案件之中,宋家遭受飛來橫禍,宋慎與其次子宋璲都被依法處死,連宋濂本人都差點被逮捕入獄。在太子朱標和馬皇后的苦苦懇求之下,朱元璋才緩緩放下了他的屠刀。

宋濂在這場清洗運動中倖存下來,但是,命運對他仍然不公平,他在官時,一心一意為著君主著想,盡職盡責,本本分分,但卻得到了這樣一個家破人亡的結局。宋濂有些心累了,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踏上了遷徙的路途,他也曾捫心自問究竟做錯了什麼,但遲遲沒有一個答案,只能嘆息一句伴君伴虎,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再也經受不起折騰了。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備受打擊的宋濂隔年就死在了夔州,他死得很體面,正襟危坐,緩緩閉眼,作為這個時代矚目的儒者,他選擇了保留最後一絲尊嚴。人生機遇難料,但我們起碼要活得體面一點,不是麼?

原創:曉青,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參考資料:《明史》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