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姚大人,有著怎樣的背景?宰相之後的官三代

姚元崇為什麼改名

此(房琯)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說出這句話時,正是安史之亂荼毒中原的時候,透過內容,不難發現與赤壁大敗後,曹操感嘆郭奉孝時的情景很相似。那麼這位姚元崇(姚崇)是何許人,他究竟做了什麼事?能夠讓唐玄宗懷念至此,其實在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就有他的影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姚大人,有著怎樣的背景?宰相之後的官三代

在劇中,有一位被太子派來協助靜安司李必破案的人,名叫姚汝能,其職務是太子東宮右衛,官階比李必還高。從中可見其身份背景的不一般。而在最新幾集中,作者又借李必的侍女檀棋之口委婉的交代了姚汝能的背景。

檀棋:不要辱沒了你姚家先祖的榮耀!

姚汝能:辱沒榮耀的是我的父親!

對於唐朝前半段歷史,能擔得起後輩用榮耀二字來形容,且又是姓姚的人物,符合條件的貌似就一位,那便是有“救時宰相”之稱的姚崇。(這裡需要提前說明下,姚汝能歷史上確有其人,並編寫有唐代別史雜記《安祿山事蹟》,但其擔任的職位是華陰縣尉,具體的關係背景,與姚崇是否有關係已不可考,劇中側面透露其背景的情節應該是作者虛構的,但這不影響我們引出真實的歷史人物)

為皇帝抬棺的“宰相”

675年,武則天的長子李弘病逝於太子位,老來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打擊可想而知,為寄託哀思,太子李弘被追封為孝敬皇帝,喪葬規格自然就提升為帝王規制。其中為孝敬皇帝抬棺材的幾十人就需要禮部從全國遴選青年才俊,並且相關考核透過,才可以擔此任務,時年24歲的姚崇正是最終被選上的幾十人之一。《世說新語》中記載:

(南朝宋)武帝崩,選百二十挽郎,一時之秀彥

這些為皇帝抬棺材的青年才俊被稱為挽郎,就如現在紅白喜事要發紅包一樣,古時候為皇帝抬棺材,也是有福利的,不過不是俗氣的紅包,而是堂堂七品官職。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姚大人,有著怎樣的背景?宰相之後的官三代

喪葬結束後,挽郎的檔案便會從禮部轉送到吏部,從此正是進入唐朝國家公務員體系。要知道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科舉考試,最後考中進士,所授官職同樣也是七品,從中可見挽郎是科舉以外當官的捷徑。

此時二十出頭,剛剛步入官場的姚崇或許不會想到,等待他的將是波瀾壯闊的宦海沉浮。

執宰之途三起三落

姚崇,最初的姓名為姚元崇,因後來要避諱唐玄宗的“開元神武皇帝”尊號,遂改名姚崇。藉助挽郎步入仕途後,姚崇又透過軍功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並最終官至宰相,與狄仁傑互為同僚,共同輔政。

後來姚崇又與狄仁傑共同舉薦張柬之入閣為相,而後者正是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人之一。武則天退位後,姚崇因念及君臣之恩,曾為其哀嘆流淚,引起朝中曾反對武則天的官員不滿,因而將姚崇貶為刺史。此為第一起第一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姚大人,有著怎樣的背景?宰相之後的官三代

韋后毒死唐中宗李顯後(公元710年),皇位由唐睿宗李旦繼承,姚崇得以再度拜相,但緊接著又因為支援太子李隆基,而得罪了當時權利滔天的太平公主,再次遭到貶謫。此為第二起第二落。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一舉剷除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後,立刻起用姚崇,任其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度拜相。但姚崇晚年卻因教子無方。致使其長子姚彝大搞權力買賣,結黨營私,事發後遭到輿論非議。《舊唐書·姚崇傳》記載:

……縱其子光祿少卿彝、宗正少卿異廣引賓客,受納饋遺,由是為時所譏……

姚崇因此自覺難辭其咎,憂懼不安下數次請辭相位,不久,姚崇被玄宗罷去宰相之位。此為第三起第三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姚大人,有著怎樣的背景?宰相之後的官三代

這便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姚汝能所謂的祖宗榮光,卻被其父親所敗的由來,當然這一情節更多是的作者根據唐史二次加工而來,

雖源於史料,卻歸於文學。

崇有十策問君王

在玄宗繼位後,姚崇曾向玄宗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說”,在《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九·姚宋》中對於這件事的描述是以對話形式呈現的:

垂拱以來,以峻法繩下;臣願政先仁恕,可乎?

一、施政以仁義為先。

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悔;臣願不幸邊功,可乎?

二、不謀求對外擴張。

比來壬佞冒觸憲網,皆得以寵自解;臣願法行自近,可乎?

三、宦官不得干預政事。

後氏臨朝,喉舌之任出 閹人 之口;臣願宦豎不與政,可乎?

四、皇親國戚不得擔任臺省要職。

戚里貢獻以自媚於上,公卿方鎮浸亦為之;臣願租賦外一絕之,可乎?

五、施行法紀必從親近之人始。

外戚 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臺省,可乎?

六、對百姓除租賦之外不得苛取

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願陛下接之以禮,可乎?

七、停止建造各種寺觀宮殿

燕欽融 、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願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可乎?

八、對臣下接之以禮

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道佛營造,可乎?

九、鼓勵犯顏直諫。

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願推此鑑戒為萬代法,可乎?”

十、杜絕外戚干政。

這便是開元之初被玄宗全盤採納的治國意見,可以說這“約法十章”都是切中時弊之言,因為讓唐朝很快不如發展的快車道,盛世初現。

宰相的放權與收權

不要以為姚崇上來就向玄宗提了這麼多意見,在第三次復相之初,姚崇一直是謹小慎微的在辦事。每每向玄宗稟告事情時,總是事無鉅細都要說明,剛開始還好,畢竟玄宗年輕有為,精力充沛,但時間久了,開明如李隆基也變得煩躁了。《新唐書·姚崇傳》詳細描寫了煩躁的玄宗與高力士的對話:

內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與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應,非虛懷納誨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當與決,至用郎吏,崇顧不能而重煩我邪?”崇聞乃安。由是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

此後,姚崇明白玄宗是真心放權,並不是做做樣子,於是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朝政弊端,整頓吏治,改善民生,一舉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正是鑑於其功績,後世人將姚崇譽為“救時宰相”救時,意為匡救時弊,恰如其分的總結了姚崇的功績。其也因此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 並稱“唐朝四大賢相”,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