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法界身是什麼意思

題一寶境界(尹廷高)

恆河沙數渺難窮,過電浮漚轉眼空。

帷有故家長不壞,黃花翠竹几秋風。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作者簡介

尹廷高

,宋代的詩人。詩人字仲明,號六峰,浙江遂昌人。詩人的具體生卒年月和履歷

不詳

。當地的縣誌曾經輯錄,詩人在當地以教授“

儒業

”為生。但後世文人對於詩人的生平記載與縣誌

不符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後世輯錄說南宋滅亡二十年後,詩人才回到

故鄉

。詩人曾經在北方執教數年,後來

稱病

歸鄉。詩人的父親是宋末的

著名

詩人。其父曾經有詩作數

千首

,因為戰亂遺失。詩人的儒學

秉承

家學。他的作品清修雋永,用詞簡練通俗。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詩人的山水詩,其風格

清朗

、有情致。詩人有許多描述

客居

他鄉,懷念

故國

的作品。詩人營造的場景

悽切

動人,刻畫的人物

孤獨

哀怨。作品中透露著對南宋興亡的

哀嘆

。部分作品對社會的現實,加以諷刺和揭露。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作品欣賞

這是一首詩人闡述佛性

常住

的禪理詩作。詩人用“

一寶

”,來比喻為“心”的

靈性

。黃檗禪師的《傳心法要》說“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起信論義記》說:“所謂

心性

,不

。” 佛性是永存

不滅

的。心性亦能不

,所以“

性”即“

性”,也略稱為“

”。由此可見“

性”與“

性”乃同一個概念。因此詩人的這首詩,實際上是詠唱

佛性

的詩作。佛性是

常住

不壞的。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首聯詩人的寫作手法,採用

倒敘

的方式。詩人起筆並沒有先說佛性的

常住

,而是先闡述萬法

性空

的道理。詩句中的“沙數”,這裡是指

劫數

。佛教中常用“

恆河

沙”,來形容

數量

的眾多。《金剛經》說:

“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這裡的“

”,是用來形容長時間的

計量

詞。“恆河沙數”,形容時間非常的

久遠

。詩人因此說“渺難窮”。第二句是借用佛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偈語。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在無法計數的長久的時間裡,世間的一切

事物

如同電光和水泡一樣

短暫

。這一切轉瞬即逝,其最終幻化

為空

。詩人用文學的語言,來詮釋佛教

萬緣

都是空的教旨。頷聯詩人採用直敘的方式,來揭示佛性

常住

的道理。詩人運用

對比

的方式,以竹和花的短暫來反襯佛性的

常住

。這裡的“故家”是指

性,也就是

性。《頓悟入道要門》說:

“心是法身,謂能生萬物,故號法界之身。”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世間的萬事萬物概括起來稱為“

法界

”。法界中的萬事萬物是由“

”而出,所以“心”、“心性”稱為“

故家

”。第二句的“故家不壞”,這裡是指佛性

常住

不壞。《起信論義記》說:“所謂心性,不

。”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常住不壞。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涅槃八味”中有所謂“常

”、“不

”、“不

”、“不

”,說的都是

佛性

。佛性就是

性,說明心性的永恆

不變

性。詩人用黃花和翠竹經歷

無量

劫以來,在寒風霜雪中無數次的

枯榮

的生死,彰顯心性的永恆

常住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詩人在詩文的最後兩句,發出了

期盼

。作為一個佛教的忠實

信徒

,詩人對於佛性的

常住

涅槃

永恆的境界

傾心

嚮往。詩人詠唱的

禪理

簡單,但寫作手法巧妙,讀起來頗具

禪宗

的意味。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所謂心性,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