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剛剛滅亡,南宋為何不抓緊北伐反而苟且偷安了

在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的時候,宋朝嫡親宗室中只有康王趙構和哲宗的廢后孟氏倖免於難。

康王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在金兵第二次割攻開封前夕,他以親王的身份,奉命同刑部尚書王雲一起,出使金朝求和。

走到磁州(今河北磁縣)時,王雲暗中勾結金人、準備挾持趙構去做人質的陰謀被揭露,趙構接受知磁州宗澤的勸阻,沒有再北上。但他也不敢留在已是戰爭前線的磁州,而是掉頭跑回相州(今河南安陽),同知相州汪伯彥勾結在一起,逃避抗金斗爭。

北宋剛剛滅亡,南宋為何不抓緊北伐反而苟且偷安了

金兵再次圍攻開封后,宋欽宗派人夜間縋城而出,委任他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讓他組織河北的宋兵入援京城,但他在河北召集兵馬後,卻懷著一旦父兄被俘,即另建小朝廷的打算,只顧飲宴取樂,籠絡部屬,不聽宗澤向京城進發的建議,不肯前去救援京城;後來更把大元帥府由河北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移到離金兵更遠的京東路東平府(今山東東平),以避免同金兵接觸。

金兵俘虜徽、欽二帝及在京城的趙宋宗室北去後,趙構另建小朝廷的時機也到來了。

當時因為金兵從開封撤到河北後,主要力量都用在對付河東、河北宋朝軍民風起雲湧的抗金斗爭方面,無暇顧及張邦昌偽楚政權的命運。京城的朝官和京城外的一些宋朝將官也拒絕接受張邦昌的號令,並對張邦昌施加壓力,要他歸政與趙氏,復立趙氏為帝。

張邦昌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表示自己當偽楚皇帝只是權宜之計,接著就請哲宗廢后孟氏出來垂簾聽政,又向擁兵在外的康王趙構上了一道表文,請趙構即皇帝位。

趙構在假意推辭一番之後,於五月初一日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 改元建炎。這個新建立的小朝廷後來被稱為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

北宋剛剛滅亡,南宋為何不抓緊北伐反而苟且偷安了

宋高宗同乃父乃兄一樣懼怕同金朝打仗。他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二人,也都是些主張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南宋小朝廷剛建立,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金朝求和,還讓臭名昭著的張邦昌寫信給粘罕和斡離不,表示小朝廷願與金朝以黃河為界,把河東、河北許多尚在宋軍堅守下的州郡奉手送給金朝。

對於主張抗戰、反對向金朝投降的官員,他們則加以排斥。在河北兵馬大元帥府任副元帥、堅決主張救援京城的宗澤,在小朝廷建立後就被排斥出小朝廷。

只是由於當時投降的時機尚未到來,剛建立的小朝廷也還沒有鞏固起來,汪、黃二人又都沒啥人望,對各路軍民沒有什麼號召力,宋高宗還需要一個能孚眾望的人物來幫他支撐一下局面,使小朝廷在廣大軍民心目中有個較好的形象, 所以,宋高宗又決定起用因組織開封守衛戰而聲望很高的李綱擔任宰相。

當時圍繞在宋高宗周圍的一些投降派人物,因為不理解宋高宗的真意,對起用李綱一事極力進行阻撓。御史中丞顏岐甚至無恥地說:“李綱,金人所不喜。雖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罷之。”高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他竟把反對起用李綱的奏疏封好,派人在李綱赴任的途中遞給李綱,企圖阻止李綱到小朝廷所在的應天府任職。

李綱沒有理睬顏岐之流的阻撓,毅然到小朝廷就任宰相職務,並且竭盡思慮,為宋高宗籌劃重振朝綱、組織抗金斗爭的種種事宜。他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的情況,頒佈新軍制21條,申嚴賞罰制度;他為了防備金兵的入侵,重新調整了防務部署,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又把州郡分為要郡、次要郡,各固定駐紮一定數量的軍隊,以資防守;他還在沿江、沿河著手建造戰艦,操練水軍,以期在反抗金兵入侵的戰爭中發揮宋軍的優勢。

鑑於當時南宋小朝廷剛剛建立,正規軍還來不及整編,還沒有成為一支足以抵擋金兵大規模進攻的力量,李綱又堅決主張支援兩河軍民的抗金斗爭,並決定在河北設定河北招撫司,在河東設定河東經制司,委任張所、傅亮分別擔任河北招撫使、河東經制副使,撥給錢鈔,讓他們去河北、河東招募當時各地奮起的義兵,抗擊金兵。

北宋剛剛滅亡,南宋為何不抓緊北伐反而苟且偷安了

李綱在以巨大的努力,著手進行抗金斗爭部署的同時,還在下列幾個重要問題上,同投降派展開激烈的鬥爭:

一是對金的和戰問題。高宗及汪、黃一夥幻想用對金朝屈膝投降的辦法,來換取金朝對剛建立的南宋政權的承認。李綱則認為,對金朝退讓只能助長女真貴族的兇焰,“今日法勾踐嘗膽之志則可,法其卑辭厚賂則不可”,主張“一切罷和議”,“專務自守之策”,認真整修戰備,以期三年之後能打敗金兵,“雪振古所無之恥”,爭取二帝不待迎而自回。

二是對待偽楚皇帝張邦昌的處理問題。高宗及汪、黃一夥因為害怕得罪金人,也想利用張邦昌作為他們同粘罕等女真軍事貴族聯絡投降事宜的橋樑,不但不懲辦張邦昌喪失民族氣節、同金人合作的罪行,反而吹捧他“知幾達變,勳在社稷”,加封他為太傅、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顏岐更無恥地說:“邦昌,金人所善,雖已為三公,宜加重平章事,增重其禮”。李綱則堅決要求宋高宗嚴懲張邦昌以快人心,表示自己與賣國賊不能並立,若不懲辦張邦昌,自己就堅決辭職。

三是關於定都在何處的問題。汪、黃等人主張放棄故都開封,把都城遷到有長江之險可恃的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市)。李綱則認為開封是宋朝“宗廟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不應放棄,在京城殘破的情況下,可先在長安、鄧州、襄陽三城市中選擇一個地方作為臨時都城,待開封修葺完畢,即遷回開封。

在圍繞上述三個問題所展開的鬥爭中,只有處置張邦昌的問題,因為張邦昌實在聲名狼藉,宋高宗只好部分同意李綱的要求,把張邦昌降職流放。其他重大問題,宋高宗不僅不支援李綱,反而對李綱的堅持感到厭煩,後來更同汪、黃一夥相互表裡,破壞李綱的抗金設施。

李綱感到自己在小朝廷中已不能有所作為,不得不提出辭職要求。宋高宗也順水推舟,僅僅讓李綱擔任75天宰相,就以“狂誕罔悛,謀謨弗效”等無中生有的罪名,於八月十八日罷了李綱的官。李綱的一些抗金部署也被破壞。

建炎元年(1127)十月,宋高宗帶著他的寵臣們,從應天府沿運河逃到揚州。

宋廷終於由北方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