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艮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注]世以為,這句卦辭,用最平白淺顯的文字,表達了最玄秘幽深的義蘊。各家解讀不同:道家看到的是遁避,儒家看到的是禁慾,佛家看到的是菩提,周敦頤說:“法華經全卷,可由這一艮卦代替。”術家則抽演為鬼神之卦。

然而,文王在這一卦中到底想說些什麼,最終又示現了什麼呢?確實難以回答。理義既說不清,我們就退回原點,轉換角度,求取象義——

《彖》言“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明顯的誤釋,沒有勘破文王、周公演繹易象的秘法。

正確解讀這一句卦辭的關鍵在於:①要把初至五視為一個獨立的象體,即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稱為正反震合。②將六爻畫視為一個一體多面的完整大象體。如此,則震艮同體,可以往來反覆了——

以震為身(前身),艮為背(後身)。震為行,則下震為反身而行,轉身而止,以背向人,因此落辭:“艮其背,不獲其身。”玄妙就在於此!與上下爻位應與不應,了無干係。

再看全卦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以九三為主爻。九三處上震體、三至上大離體,及初至五大坎體,震為人為行;大離為正反艮合,艮為門闕,則大離為門內之庭;坎為隱,隱則形沒;合以上諸象演繹成:“行其庭不見其人。”

《大象》言:“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取象擬義極為協洽精到,與“彖”中誤釋不似出自同一眼目。

《易》之為道,止者使行,行者使止;“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始終,其要無咎。”(《繫辭傳》),艮卦卦德卦義,合乎這一易道,因此占斷:“無咎。”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注]以卦符擬人體,初為足,震居之。震為足。震主爻在初,則稱“足”;不在,則以趾代之。

初六陰柔,居下位卑,是知止之象。知止所止,可以“無咎”了。但居位不正,容易陰性而行陽道,陷於兇險,故戒之“利永貞”:堅守自己的陰柔之德。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注]“艮其腓”:停止小腿肚的運動。足上為腓。

“拯”,援救。“隨”依附,跟從。初、二屬艮,附隨於艮主爻九三。時當艮卦,六爻皆安止不動,而陰資於陽,靠陽施以援救;陽不動,陰即無所隨,不得遂願,因此,六二“不拯其隨,其心不快。”二在正坎,坎為心。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注]“限”:分際,界限,此代指腰部。“列”通裂,分裂。“夤”:鄭玄釋作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

,馬融釋為夾脊肉即脅部肌肉。“列其夤”:使上下不連屬。

人身一體,若腰部停止運動,則上下身失去連屬中介而無法連動,斷為兩段了,這是不當止而止,泥執於死理,不懂得權變才是更高的、活的真理。外止而內不止,身止而意識不息。九三得位剛正,是正直君子,在不當止而被迫止於此之際,心如炭燙,急不可耐;又居大坎之中,上入大離,坎為心,大離為火煙;又連在震體,震為疾為躁,有厲象;合以上諸象演繹為“厲薰心”。

六四:艮其身,無咎。

[注]腰之上稱身。陽性動、變。陰性靜、止、順。六四陰居柔位,是當止之時,當止則止,因此“無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注]“輔”:面頰。“車”:牙床骨。《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序”:次弟,條理。艮為序(虞翻作“孚”,後儒盲從,以訛傳訛了)。

此說錯象:艮錯為兌,兌為口為輔為講說。《艮》六五在大坎體,為有憂有悔,錯則移在兌體,兌為悅為悔亡。

爻辭是說:管控好嘴巴,不該說時就要閉嘴;該當說時,講話要有依據,有條理,合邏輯,即謹言、慎言,才不會留下懊悔。

上九:敦艮,吉。

[注]止極必行,安久必變,因此說爻變:上九變則艮成坤,坤為敦厚,止於敦厚寬仁,雖非元吉、大吉,也可得“終吉”了。

周易卦爻辭正訓,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