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管仲(塑像)

《管仲的守護神》

作者:王澤仁

管仲,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宰相,輔佐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天下首霸。管仲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功業,還得感謝一個人,因為他,管仲才得以名垂千古,此人就是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的交情,史稱:管鮑之交。他們兩人的友誼足堪千古典範。

管仲,名夷吾,潁上(今屬安徽)人。與鮑叔牙是老鄉,兩人年齡也差不多,從小就一起遊玩,可以說少年時,彼此就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基礎。

管仲雖為貴族之後,父親也曾為齊國大夫,但到了自己這一代,早已衰微,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然少時就心懷大志。鮑叔牙打心裡佩服他,加上自己出生於官二代,怎麼也算是個中產,住得起樓房,不像管仲家,擠在平房裡,等著拆遷補貼,於是經常接濟管仲,助其渡過難關。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鮑叔牙(劇照)

一日,鮑叔牙找到管仲,和他商量合夥開公司的事情,股份各佔五成,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合夥制企業。鑑於管仲家貧,沒有原始啟動資金,合夥的方式是:鮑叔牙出資,管仲入乾股。可沒想,每到年終分紅的時候,管仲都私下裡給自己多分些,鮑叔牙又不是個傻子,當然知道管仲的所為,但他從未言語,裝作不知,也從不認為管仲是個貪財好利之人。因為鮑叔牙知道,對於貧窮怕了的管仲,改善家庭經濟條件,乃是他的第一訴求。

後鮑叔牙聘請管仲為自己的軍師,給他高薪,管仲的職責只須動動嘴皮子,出謀劃策。誰知,管仲出的主意,多數情況下不僅無效,反而把事情越搞越遭。大家都認為管仲愚笨,才能拙劣,難堪其任,紛紛要求鮑叔牙將其辭退。鮑叔牙卻不為所動,他認為這並非管仲的無能,而是因為時運有好壞之分,管仲只不過運氣不佳罷了,蛟龍擱淺灘,誰都有不濟之時。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管仲與鮑叔牙(劇照)

管仲曾多次入仕,做著芝麻綠豆般的小官,因自恃身負宰相之才,卻屈居人下,鬱郁不得志,心中苦悶,消極怠工,結果每次政績考評都不合格,被上級領導給罷免了。這時,大家又開始說管仲的壞話了,都認為他除了誇誇其談,毫無真才實幹,連個百里地面都搞定不了,還成天做夢要治理國家,簡直天方夜譚。鮑叔牙這次又站出來替管仲辯護,認為管仲乃大丈夫,志在掃平天下,哪有心思去打掃一屋呢!管仲並非無才,而是沒有好的平臺給他展示而已,還是時運未到啊,你們等著瞧吧。

管仲本想透過仕途來一展胸中所學,結果屢屢碰壁,暫時被阻塞了。思前想後,大丈夫要建功立業,也就剩參軍這一條路了,於是光榮的成為了一名戰士。可每次兩軍交戰,士兵們奮勇衝鋒時,管仲卻臨陣怯懦,退縮不前,甚至中途逃回。這下,管仲再怎麼辯駁都洗不清自己的汙名了。在中國古代,當逃兵就意味著此人是個懦夫,不是個真正的男人。大家對管仲紛紛投來了鄙視的眼光,甚至都以和他說話為恥。一個大男人,貪財好利、誇誇其談,消極懶惰也就算了,現在還貪生怕死,簡直一無是處嘛!就在管仲名聲跌入谷底、差不多和過街老鼠一樣的時候,他的守護神鮑叔牙又一次現身力排眾議,替管仲澄清原委。他認為管仲並非怯懦無勇,而是家中有個老母親還需孝順,故其心有牽掛,不忍死去。管仲明明是個大孝子,你們非得說他是個懦夫,簡直太冤枉他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管仲(劇照)

由上可知,管仲早期的職業履歷,不僅毫無亮點,且汙點極多。他的簡歷如果放到現代各公司人力資源部面前,估計沒人會錄取這樣一個人。這就更能說明鮑叔牙的識人之明和獨到之處了。所謂真正的朋友,就是那些在你人生低谷、受盡眾人詆譭的時候,還能站出來,力排眾議,替你辯護,並毫無條件的相信你絕非池中之物的人!鮑叔牙就是這種雪中送炭的朋友。而很多人不過是在你人生頂峰、笑傲天下時,過來湊個熱鬧,沾點風光的錦上添花者。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享管鮑之交的故事,後面的事情更能體現鮑叔牙的高風亮節:

管仲和鮑叔牙後投靠齊國公子門下。春秋戰國時的公子,特指國君之子,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稱為公子的,你得有個總統爸爸才行。管仲為公子糾效命;而鮑叔牙則替公子小白謀劃。兩位公子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公子糾是哥哥,公子小白為弟弟。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齊桓公(劇照)

幾乎和所有的宮廷故事情節千篇一律:齊國國君齊襄公(糾和小白的哥哥)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昏聵無能,甚至兄妹亂倫;且隨意誅殺,人人自危,導致齊國內亂。兩位公子無奈之下,逃離祖國,政治避禍。管仲輔佐公子糾奔往魯國,因魯國是公子糾母親的祖國。鮑叔牙協助公子小白逃往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因小白的外婆是莒國太后。兩位公子都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希望不久之後,可以藉助外國勢力的幫助,回國即位。

齊國局勢穩定後,在國內貴族的召喚之下,兩位公子都準備起行歸國,這可是個龜兔賽跑的遊戲,兩人都心知肚明,誰能提前一步返回齊國,誰就是下一任齊國董事長。而此時,魯國動了小心思,雖然答應鼎力幫助公子糾回國登位,但卻開出很多條件,要求公子糾回國即位後,必須報答魯國,以至於談判過程中耽擱了起行的時間;而莒國作為東夷小國,巴不得公子小白能夠儘快回國登基,只要小白成功,莒國以後在大國齊國的保護之下,日子就好過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管仲(劇照)

管仲推算,按照正常的速度,公子小白肯定會率先抵達齊國。為了阻止小白順利返國,管仲先於公子糾出發,快馬加鞭,埋伏在小白的必經之道上,準備將其刺殺。哪知一箭射在了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上,小白乃電影學院畢業的,演技一流,趁勢詐死,就這樣輕鬆的騙過了管仲。小白既然已經‘死’了,公子糾和管仲就用不著和時間賽跑了,遂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慢慢悠悠開往齊國。誰知,晴天霹靂,從齊國傳來訊息,公子小白‘復活’了,且健康的很,並順利登上了齊國國君之位,是為齊桓公。

魯國知道大勢已去,一切都已成泡影,只能載著公子糾等人返回魯國。公子小白即位後,首要的工作就是清除政敵。這次魯國很識時務,知道不是齊國的對手,不能得罪這個巨人,遂替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公子糾的忠臣召忽自殺,管仲被魯國囚禁起來了,他選擇了一條和召忽完全相反的路:不管受多大的屈辱,堅決不自殺。關於這件事情,後世的讀書人對管仲的人品表示懷疑,而我們的孔聖人卻罕見的替他辯護,認為管仲不死,那是因為他還有偉大的抱負沒實現呢!並質問那些詆譭者: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估計都成了披髮左衽的野蠻人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齊桓公(劇照)

而在下認為,管仲之所以選擇不死,除了因為自己的志向還沒有實現,心有不甘之外;另一個原因恐怕是他知道自己死不了,因為他的守護神鮑叔牙可是齊桓公小白最重要的大臣。而且他也堅信鮑叔牙一定能夠理解他的苦衷,自己之所以不惜虧損小節也不自殺的原因,是因為功名尚未顯於天下,不能就這麼白白的死了。所以,管仲確信鮑叔牙一定會救他的。

果然,齊桓公登基後,封賞各大臣,鮑叔牙功列第一。桓公欲授其宰相之位。鮑叔牙辭位讓賢,出乎意外的向齊桓公大力推薦自己的發小管仲。管仲可是刺殺過小白的,此時的桓公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怎麼可能任他為宰相呢?再說了,管仲有什麼能力,除了乾點刺客的勾當,也不見他成就過什麼大的功業。就以輔佐我哥哥這件事來說吧,最終也失敗了,可見他並無過人之處,且此人職業履歷並不光彩,人品尤其值得商榷。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齊桓公(繪畫)

鮑叔牙當然知道齊桓公對管仲心存芥蒂,為了說服他重用管仲,可謂做足了功課,他邏輯嚴密的對桓公分析道:“君上如果僅僅想讓齊國百姓安居樂業,我和其他臣子足以勝任。假如想要讓齊國稱霸天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號令諸侯,那麼就非起用管仲不可了。管仲之才,深不可測,您如不用,我恐怕成全了魯國,到時候,您後悔都來不及了。當然,我知道君上對管仲有偏見,尤其是他曾刺殺過您,這讓您心裡總是不得勁,但請君上換個角度想想,管仲之所以這麼做,那是因為他忠心啊,做臣子的忠於主子,這有什麼錯呢?難道君上不用忠臣反而要用奸臣嗎?您只要對他廣施恩義,他必然也會加倍的替你效力的。再說了,君上一旦重用仇人管仲,天下人都會讚歎您的胸襟,過不了多久,普天之下的賢良才學之士,都會千里來奔,為您效命!且我和管仲從小相識,對其人品才學,沒有人比我更清楚的了。管仲之賢能勝我百倍,我至少在五大方面不如他:安撫百姓,制定儀規,管理國家,團結諸侯,統馭軍隊。我以全家性命擔保,只要君上任他當宰相,一定可以使齊國迅速強大,成為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鮑叔牙(繪畫)

鮑叔牙這般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的口才,竟然毫無破綻,立馬把齊桓公給整暈了。當場答應了鮑叔牙薦賢的請求,並立即給魯國發外交函件,忽悠魯國道:“管仲乃寡人之死仇,寡人立誓要親手宰了他,貴國對此人切莫輕舉妄動,否則,惹惱了寡人,後果如何,你們懂得。”魯國雖然也有大臣知道齊桓公的意圖,力勸魯君一不做、二不休殺了管仲,等齊桓公質問起來,就藉口說在收到函件之前,就替他把仇人給殺了。否則,一旦管仲入齊為相,魯國後患無窮啊!但魯君沒這個膽量,還是乖乖的把管仲關押在囚車裡,送歸齊國處置。

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齋戒沐浴,郊迎三十里接見管仲,以示尊重。並特賜管仲與自己同車進城,兩人縱論天下,一談就是三天三夜,句句投機。齊桓公如獲至寶,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其為“仲父”。相當於乾爹了。

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牙也

管仲(畫像)

接下來的故事,諸君基本都知道了:管仲相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諸侯!

管仲富貴後,曾感嘆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子也!”鮑叔牙推薦管仲為相,自己甘居人下,其高風亮節大受齊國百姓的愛戴。比起管仲的功業,齊國人民更加稱讚鮑叔牙的知人善薦。大家都認為,沒有鮑叔牙,管仲之才就難以彰顯。齊國為了感念鮑叔牙的功德,其子孫世受俸祿,常為高官(大夫),十餘代享有封地!

澤仁曰:“常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知己難求、知音難覓,管夷吾何其幸哉!得遇賢友、效力明主,一展其才,功垂後世。真可謂羨煞眾英傑也!無怪乎亞聖孟子觀管子之業,心有不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