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常有渡船人上一句是什麼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導語:

所有的故事,都會告一段落,所有的真情,還是早點訴說,別等到秋天才說,春風吹過,別等到告別,才說真的愛我。

《邊城》作為沈從文先生的小說代表作,不僅是優美的筆觸和風土人情吸引讀者,更是故事中的愛、善、美,以及悽美的愛情感動著你、我。

再讀《邊城》,最大的感受是為什麼這懵懂的愛情,最後卻演變成了孤獨的淒涼呢?

我想這除了故事中人物的影響和社會背景之外,

主人公翠翠的性格弱點也是造成自己淒涼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天,我們就淺析一下翠翠的性格弱點是如何讓愛情變得逐漸悽美?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1、成長的孤獨和社交關係單一造成了翠翠的心理不成熟

成長的孤獨,外雖堅強,內則柔軟

翠翠的父母是一對不被世俗社會認可的情侶,兩人私定終身後。都為這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留下了孤雛翠翠和爺爺一起擺渡為生。

翠翠自打出生,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其他的玩伴,只有年邁的爺爺和一條黃狗終日陪著她。

茶峒的自然風光,人善淳樸,與世無爭的生活塑造了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不貪財,不羨貴,不嫌貧,不偷懶的“愛”和“美”的化身。

在祖父無微不至的關懷下,翠翠慢慢的長大。雖天真爛漫,但是成長的孤獨和母愛的缺失,讓翠翠的內心充滿孤獨,與寂寞。

而作為翠翠最親近的祖父也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

當愛情的種子在心裡萌芽時,翠翠又找不到傾訴的物件,因此也就悶在心裡了,她常常“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

因為沒有人能體會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替她分擔內心的掙扎與不安。所以她常常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

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祖父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這話說的沒錯,對於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撐渡老人,精神的支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為這種強韌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這位撐渡老人,五十年來如一日的忠於職守。

然而對於一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

缺失母愛的翠翠其實一直都有另外一個隱形的伴兒——孤獨。

這也造就了翠翠的心理不是特別成熟,雖然給人的感覺是比別人看起來更堅強,但也比別人更能委屈自己,也比別人更柔軟。

海明威曾說: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佈公地談心。一個人儘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獨。

缺少母愛陪伴的成長,會讓女孩的心理變得內向和不善於表達,只能讓這孤獨去佔據自己的內心,把委屈和淚水一併嚥下,卻不讓別人知道。

每個人都會經過“成長中的孤獨”的階段,漸漸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一樣。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社交關係太單一

翠翠很少參與社會交往活動,在小說中描述除了在每年的賽龍舟會上和爺爺去看龍舟比賽,幾乎不和外界有過多的交往。

“祖父不上城,黃狗就伴隨翠翠入城裡去置辦東西。到了雜貨鋪子裡,有大把的粉條, 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紅蠟燭,莫不給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邊,總把這些東西說個半天。”

寥寥幾句就可以表明在社會上很少來往,才會對市場上這些常見的物品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

簡單化一的人際關係,讓翠翠連個知心的閨蜜也沒有,以至於當她對儺送產生愛意時,卻總是不知所措,即使內心渴望儺送的愛情,又羞澀的將真實情感隱藏,含蓄的讓所有人都猜不透她的心思。

社會心理學中說人際社會的交往是多種多樣的。父母個性及父母與周圍同物種個體之間關係是對孩子的成長最大的影響。

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是靠學習、模仿得來的,學習模仿的物件首先是父母及父母與處於同一生活區域的同物種個體之間的關係。

由此看來,翠翠在祖父和身邊周圍環境的淳樸之下,形成了善良、純真的性格,但是由於社交關係單一,翠翠沒有過多的和別人交際。

更沒有身邊人接觸過愛情或者少女情懷的事例,即使想找個模仿的物件都沒有,因此,一旦與心儀的人接觸,就會顯得羞澀,自己都說不出來的不自在。

久而久之,心理的孤獨和社交的單一化,對翠翠的愛情悲劇埋下了種子。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2、翠翠順其自然,躊躇的性格,造就了天保的離開,爺爺的逝去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翠翠像是這湘西大自然的一個精靈,也正是她和自然的密切關係,再加上長期在祖父的陪伴和呵護下,多了份自然的天性。

殊不知這自然天成的翠翠一方面有著少女般的主見;另一方面又缺少了對愛情生活的基本判斷。

大老直接表明心意,卻未得到回覆

當大佬在船上問老船伕時說道:“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緻,像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閒空能留在茶峒照料家事,不必像老鴉成天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

祖父用微笑獎勵這種自白。一面把船拉動,一面把那雙飽經風日小眼睛瞅著大老。

然後慢條斯理把船轉了頭,告訴大老,讓他等著瞧吧,究竟是什麼事兒,老船伕並不明白的說下去。

大老第一次的投石問路,沒有在水面上掀起任何漣漪。就這麼數算的過著日子。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第二次託人探問,又沒給出想要的答案

在過了些日子後,大老又託人來探問老船伕的意見。老船伕笑著把頭點著說:“大老想走車路,這個很好。可是我得問問翠翠,看她自己主張怎麼樣。”

翠翠不知如何回答,也沒有經歷過愛情,故裝作從容,怯怯的望著祖父。不說什麼,當然也不回答。

第二天,翠翠被祖父詢問到自己主張時,仍然心兒忡忡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只顧用手去掐蔥。

翠翠同時得到了兩兄弟的愛情,卻不是她的幸運,而是悲劇的開始。她無法選擇,也無力承擔。

求婚的是這一個,愛的是那一個,但她無法選擇嫁給誰,而只能被動等待兩兄弟的決定。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再次派人來探問,翠翠還是沒有把心意說明,大老出走,爺爺逝去

過些時日,那做媒的不久又來探口氣了,依然同從前一樣,祖父把事情成否全推到翠翠身上去,打發了媒人上路。回頭又同翠翠談了一次,翠翠裝作生氣,故而把話題岔開,老船伕也依然不得結果。

大老兄弟倆在月圓之夜,交心暢談之後,看不到希望的天保,最終由愛情的競爭轉變成了親情的退讓,選擇遠走他鄉,但是這一去,卻是永久。

老船伕當得知天保的死訊後,也曾一度變得怯弱,不敢再表明和船總家的婚事。

只是搓著兩隻大手,不知所措。他只能憂愁的等待,等待船總家會再把婚事提起,再等翠翠的心意。

因為猜不透這事情,所以心裡繫上了個疙瘩,解除不去,她擔心翠翠的婚事,也隱隱約約看到翠翠身上有她母親的樣子。

老船伕夜裡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種沉思裡去。

最終在憂鬱和遺憾中,於雷雨的夜裡無聲的死去。

翠翠對於自己喜歡的,沒有勇氣追求;對於自己不想要的,不會拒絕。猶豫躊躇,讓事情隨著“順其自然”發展的不再規律。雖然想要愛!可最後她只落得形單影隻。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3、翠翠的不主動,讓幸福變成了無奈的等待

其實在那個雷雨夜的前幾天,翠翠是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幸福的。當二老和家裡的長年要過溪時,祖父故意把這個機會留給翠翠,但是翠翠看到對岸的是二老時,心裡不免又開始了慌亂和羞澀。

翠翠大吃一驚,同小獸物見到獵人一樣,回頭便向山竹林裡跑掉了。

靦腆害羞,讓翠翠的情感成長過於停滯。這一切的一切都為後邊的等待埋下了伏筆,雖然是可悲的,可是沒有人來拉翠翠走出那個泥沼。

這樣的成長過程造就了翠翠對於事物的一切發展,都只需遵循自然就好,根本意識不到,

有些東西是要靠主動才能爭取得來的,比如愛情。

有句歌詞這樣寫道:所有的故事,都會告一段落,所有的真情,還是早點訴說,別等到秋天才說,春風吹過,別等到告別,才說真的愛我。

翠翠性格里的頓感和遲疑,讓她失去了最終的表白機會。同時也讓二老認為這個女孩的心裡可能沒有自己的位置。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面對哥哥死訊,二老儺送無法面對,最終選擇出走,而翠翠卻開始了孤苦的等待。

翠翠雖有充足的時間的機會去表明心意,但是那份少女的羞澀又拴住了對於愛情憧憬的想法。

女生有時候就是這樣,總認為兩個人若相互喜歡,即使我不說,對方也會懂我的心。

然而,愛情並非萬能,再深的愛,有時也會在逃避和躲閃中轉瞬即逝。

如畢淑敏所說:“愛怕沉默。太多的人,以為愛到深處是無言。其實,愛是很難描述的一種情感,需要詳盡的表達和傳遞。”

不表達,每天在彎彎繞繞的燈謎啞語中生活,只會讓彼此身心俱疲。

你不言我不語,兩顆心自然就不會交織,久而久之,變成了兩條不相干的平行線。

沈從文《邊城》:翠翠的性格弱點,造成了悽美孤獨的等待

結語:

《邊城》是一個悲劇悽美的愛情故事,這悲劇是可預見的,又是不可預見的。

翠翠有樸實無華的純真天性,有純潔唯美的善良和愛。但也正是這種性格釋然,才一步步讓愛情變得悽美。

祖父離世了,屋後的白塔圮坍了,而她心中的那個人,也走了。

死去的人可以入土為安,白塔可以重建,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卻不知何時回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或許她明天就能等到,或許她一輩子都等不到。

等等等等,等過了春,等過了秋,等過了夏,等過了冬,等到四季不再輪轉,你是否等到了回頭,還是你已然在等待中耗盡歲月。

故事裡的翠翠在等待,故事外的我們同樣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