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名鼎鼎的金創藥,為何後來失傳了?你看它的原材料是什麼?

中國民間有句俚語,叫“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可見,在江湖上行走,受傷流血就如家常便飯,一些江湖人士早已習以為常。但人們都有保護自己的本能,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受傷而不顧,所以他們在行走江湖時,都會隨身攜帶一種救命的藥,即——金創藥。

古代俠客

金創藥的功效大家都知道,江湖上行走的人,脾氣一般都比較暴,一言不合就會拔刀相向,所以受傷的機率非常大。而“金創藥”中的金就是指兵器,創則是指傷口。因此,金創藥就是指專門治療刀傷等金屬兵器傷勢的藥。它還有個名字,叫“刀尖藥”。

金創藥

金創藥並非只有一種,在古代,凡是能用來止血的藥,都被稱為“金創藥”。所以金創藥的配方也不盡相同。但它們皆具備止血、鎮痛、消炎的功效。在宋代官修醫學鉅著《太平聖惠方》中,就記載了一種金創藥,主治刀斧砍傷,金瘡出血,多年惡瘡等病症。而金創藥得到廣泛使用,則是在清朝。

古代俠客

很多人以為清朝金創藥盛行,是因為當時的武者比較多。但事實上,在清朝統治者的嚴格控制下,清代習武之人並沒有之前的朝代多。而民間之所以盛行金創藥,主要是因為剃髮的緣故。清朝是由滿族入關後建立的,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要求漢人全都梳滿人的大辮子。為此,全天下的漢人都要剃髮易服。

清朝大辮子

而在剃髮的過程中,因為個別剃頭匠技藝不精,很容易刮破頭皮。如果不能及時止血,就會引發破傷風,進而給人帶來生命危險。所以金創藥得到了廣泛使用。那鼎鼎大名的金創藥,為何後來又會失傳呢?這便與清朝大臣王懿榮有關了。金創藥失傳的原因王懿榮是光緒六年進士,後來一路升遷為國子監祭酒,主要負責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地位等同於今天的大學校長。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王懿榮在鶴年堂抓藥時,買到了一種名為“龍骨”的藥材。因為上面刻著複雜的文字和圖案,所以王懿榮對它進行了研究。

龍骨

透過一番仔細研究,王懿榮推斷這些東西產自商朝時期,遂透過山東古董商人範維卿大量收購。而這些所謂的“龍骨”,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殷墟甲骨”。殷墟甲骨文經他之手,從“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因此也受到朝廷和中外各方勢力的重視。很快,“龍骨”不再作為藥材,而作為收藏品,被人大量收購。

甲骨文

但金創藥當時最重要的一味材料,就是“龍骨”。龍骨從地裡被挖出後,因為其特殊的功效,被中醫應用於各種藥方中。但因為王懿榮的發現,龍骨被人哄搶,所以金創藥便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功效。雖然其他動物的骨骼化石也被稱為“龍骨”,但效果卻沒有甲骨好,所以金創藥便就此失傳了。而我國醫術博大精深,雖然沒了金創藥,但還有其他替代藥品。只是可惜了很多甲骨文被人當作藥材給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