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考城隍”,“考城隍”考什麼?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的第一篇故事,字數並不多,卻是首篇。

聊齋志異“考城隍”,“考城隍”考什麼?

宋燾公是一位秀才。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見一位公差拿著公文,走進屋裡來叫他“趕快赴考”。公差只是一味的催促他上路,宋燾公只好負病上馬趕考。

公差帶他走進一個建築雄偉的大廳,大廳上方坐了包括“關雲長”的十幾位主考官,另一個座位上坐了一個秀才。

宋燾公立即就座應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兩人應試後,先後交了考卷。宋燾公在考卷中寫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殿上的主考官傳閱過考卷之後都讚賞不已,當下就說:“河南現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燾公聽了知道自己已經壽終了,立刻流淚磕頭說:“承蒙各位的抬愛賞識,授以城隍一職,但是母親年已七十,無人奉養,可否讓我侍奉她,等到她去世後,我再來聽候差遣。”主考官查閱宋母的陽壽發現還有9年陽壽。“關雲長”說:“無妨,先叫張秀才代替9年。”並對宋燾公說:“本來你應該立刻赴任的,但是念在你的“仁孝”之心,給你九年假期滿再宣你上任。”又期勉秀才幾句後,兩人磕頭退出。

張秀才自我介紹並和宋燾公握手作詩道別,其中的詞,宋燾公都忘了,只記得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

分手後宋燾公突然醒來,原來自己已經死3天了。宋母聽到棺材內有呻吟聲才扶他出來。事後他向長山之地打聽,果然有張秀才之人,並且和他同日而亡。宋燾公侍奉母親9年後,母親過世了,他在辦完喪事沐浴完畢後也死了。

聊齋志異“考城隍”,“考城隍”考什麼?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的第一篇故事,字數並不多,卻是首篇。到底考城隍考什麼?

宋燾公亡後赴考城隍,表現了陰陽之間的考驗。我們在宋燾公的“燾”字上也發現作者的許多巧思。“燾”字,下面四點“灬”是“火”字,所以“燾”字是“火”字與“壽”字所組成,壽是在人是間的生命,以“火”燒盡的生命盡頭後的的真相是什麼?對一生的道德評價後要走的路,那就是考城隍所要體現的價值。

這個道德評價用紙筆測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題目考宋燾公的道德觀,宋燾公認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所以善行必須是“無心為善”發自內心沒有任何外在代價的。這個道德評價也考驗宋燾公的行為,所以主考官對宋燾公說:“河南現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燾公並未因此而欣喜,他立刻想到他年邁的母親。因為他的“仁孝”是“無心為善”發自內心沒有任何外在代價的。縱然在外在代價前他仍然展現他“仁孝”之心,並非“有心為善”以求回報,言行一致的表現就是他這生真實的道德水準。

人生在世時有各種外在的東西,所以“有花有酒春常在。”死後萬般帶不走,面對考驗時,只有憑藉這種道德修養,才可以在無任何外在事物的環境下“無燭無燈夜自明”。

“考城隍”考什麼?不就是考人生、考這一生真實的道德修養,並且告訴世人“陽間過陰間一人非二人;有心修無心善行終有報”。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考城隍”為何是《聊齋志異》的首篇了,因為無論任何生命都是“善惡有報”所以必須修養道德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