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鬼節”俗名叫什麼!“鬼節”的由來!

餓鬼節是什麼時候

一、“鬼節”的由來

古書記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根據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贖亡魂的罪,但是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元節時,北京著名的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便會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農曆七月十五成為複合儒、佛、道三教文化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七月為“鬼月”。

中元節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祭祖先、薦時食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以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專案名單(新入選專案),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孟蘭盛會)”人選,列入民俗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鬼節”俗名叫什麼!“鬼節”的由來!

二、氧懷祖先,弘揚孝道

中元節來源於道教,又與佛教的孟蘭盆會有著緊密的關係,但中元節又不是一個純粹的道、佛教節日,而是一個受到宗教思想影響而形成的民間節日,具有異彩紛呈的節日內容和豐富濃郁的文化內涵,不僅滲透著宗教的文化因子,同時又彰顯著中國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以及鬼魂觀念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孝都透過中元節得到體現。

祭祀祖先,在我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流傳至今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春節、清明節、中元節是中國人傳統的祭祀日子。每逢中元節,全國各地都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以表達人們慎終追遠的情懷。中元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如放荷花燈、燒冥紙、燒紙衣等,這些習俗在不只是鬼魂觀念的反映,還是對祖先的緬懷與紀念,更是發揚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的集中體現。

中國民間“鬼節”俗名叫什麼!“鬼節”的由來!

三、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是僧、道、俗三流合一的節日。自古以來,民間就非常重視中元節,每逢中元節人們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

1、

祭祀祖先

中元節這一天,民間都會舉行祭祀活動。當然根據地方習俗的不同繁簡也不同。有的地方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閤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天黑之後,攜帶爆竹、紙錢、香燭,找一塊解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回到“陰曹地府”。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中元節祭祖活動十分隆重。而一些地方,僅限於去墳地給先人磕個頭、點炷香。

民間還盛行中元節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這樣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山西定襄一帶有將麻、谷懸掛在門上框的民俗。

2、

中元放河燈

在中元節這天晚上,人們有放河燈的習俗。河燈,也稱“荷花燈”、“水燈”。放河燈的習俗非常久遠。

在原始社會,由於人類認識有限,在較長的時間內,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又因為民間的悼念親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進行。漢晉以後,宗教影響日益擴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不少詩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燈的詩篇。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民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人們根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裡打轉,視為被鬼魂拖住了:如果燈沉沒到水中,就意味著亡魂獲得解脫,已投胎轉世了;如果河燈往遠處漂,或者靠岸,這就說明亡魂到了另一個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

3、宗教活動

中國民間“鬼節”俗名叫什麼!“鬼節”的由來!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佛教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是梵語音譯,譯為倒掛,倒懸;盆是指裝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懸倒之苦。

佛典《孟蘭盆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傳說佛的一個徒弟目健連,因為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麼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中國農曆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

依佛教僅規,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佈施,所以有此一說。

《孟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強調報答雙親養育之恩,這一思想與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合,因而得到歷代君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在南北朝,孟蘭盆法會開始興盛,人們以這種方式來報答父母祖先的恩德。到唐代,法會活動興盛,官民共樂。到了宋朝,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並將佛教的“孟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因此民間習俗中的中元普渡著重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合在一起,變成“祭鬼”,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孟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

對於中元節,道教與佛教在有些主張和理念上是相類似的,所以民間把道教中元祭與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合一,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了“中元普度”的習俗。每年的中元節,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焚香燒紙,將祭品擺設在門前的供桌上。同時,還要在屋簷下掛紙燈,用來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鬼魂的怨氣,不至於為禍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