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形狀的酒具介紹(一)

杯:飲酒具。狀似舟,但為弧形耳,俗稱“耳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曾出土了成套精緻的漆耳杯。本身刻有“君幸酒”、“君興食”的銘文,說明耳杯當時不僅作飲具,還作為盛放食物的盛具來使用。至我國南北朝時,耳杯逐漸被碗、缽等取代。

壺:盛酒具。原始的酒壺用陶土燒製,並仿葫蘆狀形制製成。商代的酒壺為扁圓形,帶貫耳(管狀耳)和圈足。周代壺多為圓形、長頸、大腹,並有壺蓋。壺身兩側有獸頭輔首銜環耳。春秋時酒壺有扁圓或方形壺。壺蓋上有蓮花瓣狀的飾紋,圈足下雕有伏獸。戰國時的酒壺又有圓形、方形、扁形、瓠形等多種。漢代時又稱壺為“鍅”、“鍾”等。

樽:古代盛酒器。其形狀有的似鼎,但身下三足較矮,並在腹部有雙環,這種器物的銘文都稱“酒樽”。另外,還有一種圓筒形帶蓋,底部有三個短足形狀的樽,形似古代的“奩”,但其銘文書“溫酒樽”。從中可看出樽還可作為溫酒器具。約至唐代晚期,樽作為酒具逐漸被替代。

角:古代酒器中的盛酒和溫酒器。由青銅材料製成,形似爵而無柱,兩尾對稱,有蓋。出現於商代和西周初。《禮記·禮器》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宋代尚有沿用。《東京夢華錄》載:“銀瓶酒,七十二文一角;平角酒,八十文一角。”《水滸傳》第三回也有:“魯達先打四角酒”,“吃了兩角酒”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