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秘辛之116 管中窺豹話民生

趙頊說:“按三司的統計,天下人均佔田達四、五畝之多,糧食應該夠吃才對呀?”王安石答:“皇上,算賬不能大而化之,兼併盛行,很多人家沒有田產,即使有點田也入不敷出。請陛下聽我算算細賬。”趙頊全神貫注,盯著王安石,等他說下去。

王安石說:“以鄞縣原第四等戶程之元一家為例,他家當年有兩丁共十口人,有田四十畝。平年四十畝產糧八十石。夏稅需繳四百文 , 以每鬥五十文折價則為八斗; 秋米以畝繳一斗計,四十畝則四石 , 折錢則為二千文。因為需支移和折變 、支移腳錢、頭子倉耗,原來四十畝夏稅應輸四百文, 現折為一千一百二十文, 按實價每鬥五十文計, 他家得交二石二斗四升糧食 ,如果秋米照此支移與折變,四石秋米計官價為五千六百文, 按市價需交十一石二斗。兩稅實際交納要十三石四鬥四升。”

陳姝忍不住插嘴:“啊!支移、折變是農人頭上的刀啊!”王安石見皇帝並沒有怪這女孩子多嘴的意思,知道這女官在皇帝心中很有分量。他便繼續說:“還有身丁稅,多者每丁六百九十五文, 少者二百文; 身丁米麥 , 多者八斗八升八合,少者也在六鬥以上。他家納丁錢要一千三百九十文,納丁米為一石八斗,折變之後,他家身丁稅, 至少需要折納糧食三石四鬥。”

趙頊說:“這加起來已經有十六、七石了。”王安石說:“還有食鹽是一筆很大開銷呢。”

趙頊說:“據朕所知,京師眼下食鹽不過五十文上下一斤,這筆開銷不大呀。”王安石笑笑:“皇上,食鹽因品種、產地、運輸遠近、銷售方法的不同,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有一環處理不及時,供應不上,鹽價就會瘋長,奇貴無比。老百姓吃鹽是多年來的一大難題。”趙頊不解:“吃鹽也難?是怎麼回事呢?”

王安石說:“天下老百姓吃的鹽分為五種:河北、京東、淮南、兩浙、江南東西、荊湖南北、福建、廣南東西計十一路吃的是末鹽,就是海鹽;解州及晉、絳、潞、京幾、南京、京西、陝西、河東、褒、劍等處吃的是顆鹽,就是解鹽;蓋、梓、利、夔四路吃的是井鹽,就是蜀鹽;階、成、鳳等州吃的是崖鹽,就是土鹽;此外還有羌人吃青、白鹽。它們按不同質地分為幾十等價格,因路有遠近,山區百姓常常吃不到鹽。”趙頊被王安石說得瞪大了眼睛。

王安石看趙頊不解,耐心地舉例:“還拿鄞縣來說吧,百姓吃的是兩浙海鹽,當時官家從製鹽的亭戶手中買過來才五文錢一斤,然後強配給農民的鹽價則為每斤六十文,百姓沒有現錢,縣裡就先將官鹽貸給老百姓,等他們養的蠶繅成絲後用絲絹抵充,稱為蠶鹽。幾經折變之後, 一斤鹽要農民實際付出一百四十文。程家一年需三十斤鹽, 就是四千二百文, 折糧要八石四鬥。”

趙頊皺起眉頭:“原來百姓吃鹽如此艱難……”王安石搖搖頭:“不止於此!由於官鹽太貴,海邊百姓常販私鹽低價出售,官府捕捉,殺人無數,屢禁不止,臣當年就給主管兩浙鹽務的孫司諫寫過信,指出官府出錢購人捕鹽於事無補。”趙頊連連點頭:“看來食鹽要花大力氣管理。”

王安石搖搖頭:“我朝鹽政始終是個大問題。離解池鹽最近的陝西路,在太宗淳化年間,竟然發生過鹽荒‘關隴民無鹽以食,而境上騷擾。’”而大中祥符九年,陝西轉運使奏報:安邑、解縣兩池‘現貯鹽計三億八千八百八十二萬八千九百二十八斤’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天聖末年,江南、兩浙和荊湖等路同時發生鹽荒,‘村民頓乏食鹽’。 這時淮鹽卻‘所積一千五百萬石,至無屋以儲,則露積苫復,歲以攪耗’”

趙頊手敲龍案:“一邊鬧鹽荒,一邊是積壓,這是怎麼治理的!朕雖年輕,以後決不許這樣的事再發生,鹽政也必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