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安處:合乎人情才是禮樂制度的根本

合乎人情才是禮樂制度的根本

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明朝時期,明世宗嘉靖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由為其改換父母的問題所引起的“大禮議”之爭,是明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嘉靖年間正是明代心學突起風靡的時代。在議禮派諸人中,拜陽明為師、習陽明之學的大有人在。在議禮這個具體問題上,楊廷和和禮部所援的故事正出於宋儒程顥的《濮議》,這種“天理”貌似強大,事實上卻僵硬古板。兩種思想交鋒,王學首次戰勝朱學,標誌著程朱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事變亦只在人情裡”。陸澄曾經就陸九淵關於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的觀點請教於陽明先生。先生說:“除了人情事變,再沒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事變。事變含在人情中,關鍵在於‘致中和’,‘致中和’在於‘謹獨’。”中庸之道主張“致中和”、“中立不倚”,就是調節自已的思想和行為,使之符合禮儀的準則。

禮順人情,禮是合乎人情的。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認為,道德的培養主要是經由對情感的“禮樂教化”,而非理性的認知訓練,這一點應是中華文明不同於西方文明的重要方面。他認為“禮是從人的情感出發來制定的,但禮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為目標的”,“樂是人類發自內心的情感之聲”。彭教授認為“禮的傳授,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為重心”,其中關鍵又有兩點:“第一,‘德’是禮的靈魂。”“第二,‘敬’是禮的核心。”王陽明強調禮樂制度的根本就在於合不合乎人情,合乎人情才是禮樂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