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髮展歷史

景泰藍是什麼胎

為什麼叫景泰藍,而不叫景泰綠、景泰紅、景泰黃呢?這是因為掐絲琺琅以藍色基調為主。景泰藍是一個外來文化,從中東阿拉伯地區傳進中國,阿拉伯文化的主色調崇尚藍色。大家有機會去阿拉伯國家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的建築中,藍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色調。

景泰藍的叫法非常晚,並不是景泰年間開始叫的,甚至整個明朝都不叫。清朝雍正年間有一條記載,雍正六年的造辦處《活計檔》:“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藍琺琅瓶花不好。欽此。”這是關於景泰藍最早的文字記錄。但是,這段記錄的讀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是“景泰,琺琅瓶”還是“景泰藍琺琅瓶”呢?中過去的文字中沒有標點符號,要靠前後的意思和你讀書的能力去判斷。那麼從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判斷掐絲琺琅是否在雍正時期就被稱為“景泰藍”了。

不管什麼文化,一旦進入中國,它就一定要起箇中國名字。掐絲琺琅也不例外,也有個中國名字景泰藍。明代很多工藝品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這些名字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呢?一般先強調年號,然後再強調東西本身。比如我講過的宣德爐、成化杯、萬曆櫃,這些都是當朝出現並流行的。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一朝出現,而是在元代就進入了中國。到了景泰年間,由於皇家的重視,使它發揚光大,聲名鵲起,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

景泰藍髮展歷史

景泰藍一帆風順

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薰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製作胎型的物質材料有金、銅兩種。紋樣多為蕉葉、饕餮,獅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故宮所藏宣德年間的番蓮大碗,花形飽滿、色調鮮豔、釉質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藍髮展歷史

景泰年間的景泰藍製品,從故宮等地陳列過的實物來看,工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宮廷內的御用監設有製作景泰藍的作坊。這個時期制胎水平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圓,並向實用方面轉化。這個時期的釉色具有內涵的亮度和純度,放射出寶石的光芒。在以後任何時期也沒有達到這種水平。在裝飾手法上,非常重視金工的處理。這個時期的景泰藍,是在宣德時代基礎上的又一步提高。

景泰藍髮展歷史

乾隆以後,景泰藍急劇衰退,為什麼呢?國家的經濟衰退直接體現在奢侈品上。景泰藍在所有工藝品中成本最高,它以銅做胎。銅在歷史上是制錢的原材料,使多少銅,就等於使多少錢。也就是說,拋開它複雜工藝所帶來的成本,僅是原材料成本就非常高。所以清代中葉以後,景泰藍迅速衰退。

民國時期,景泰藍開始走入民間。此時北京、揚州、廣州等地都有一些民間作坊生產景泰藍。經營景泰藍的商號有老天利、德興成、寶華生、靜遠堂等等,都非常有名。晚清至民國時期景泰藍的特徵非常明顯,它的胎一般都非常薄,一掂,很輕。老的景泰藍則很重。但是,此時的掐絲掐得非常細膩,這是用工藝來彌補材料的不足。不可能使那麼多銅了,但可以用細膩的紋飾來彌補。

景泰藍髮展歷史

建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的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同時還仿製了適合於景泰藍製作的精美的古代文物,如金銀錯的豆、壺、瓷器中的鳳頭扁壺、背壺等。這一新的嘗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持了原物的古雅之風,又豐富了景泰藍的品種。

景泰藍髮展歷史

過去景泰藍的制胎工序完全靠工人用榔頭將銅片砸成各種各樣的胎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製成的產品往往不規格。1958年,北京市琺琅廠的工人們試製了適用於景泰藍的滾床(又稱“擀床”),並經過不斷的研究改進,現在已經由開始時只能滾小瓶到可以滾大瓶,使整個制胎工序的生產力大大提高。由於機器制胎可以卷邊,製出的坯形不但規整週正,而且由於焊藥介面減少,瓶口的黑縫也減少了,提高了產品質量。以往燒製成品有砂眼、氣孔,後來增加了清刷胎體工序,用硫酸去除坯體上的雜質後,再轉入下道工序,這一小小的技術改革,基本上消滅了砂眼和氣孔。

景泰藍髮展歷史

萬山紅遍中國尊

2003年開始,透過技術改造用上了即環保、又節省能源的天然氣進行燒焊活。解決了歷史上“十藍九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的老大難問題。景泰藍的磨光工序幾百年來一直使用人力磨光機,後來又在市五設計院的協助下,試製成功了電動磨光機。經過不斷改進,以及用布輪打光,使景泰藍產品達到了“平、整、光、滑、亮”,質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好。

景泰藍髮展歷史

近些年,景泰藍已經真正走進了市場,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投資收藏珍品。景泰藍的華貴,不是嬌慣出的華貴,而是千錘百煉、浴火而得的華貴。“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正是這種種的不易與高貴的品格,讓景泰藍豔壓群芳,成為一國之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