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是雍正最強勁的對手,為何雍正直到登基第四年才最終處置了他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何爭奪皇位,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大戲。最終,雍正成為了這場皇位爭奪戰的勝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繼承了皇位。

然而,登基之後的雍正,並沒有立馬對八阿哥胤禩,這位自己在“九子奪嫡”中最為主要的“政敵”和競爭對手展開清算和報復行動,反而是對其進行了封賞與重用。直到四年之後的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才決定“痛下殺手”,為胤禩定下了“四十條大罪”,並將胤禩削宗奪爵、圈禁至死,就連名字也給改為了極富羞辱意味的“阿其那”。

實際上,在這四年時間裡,雍正無時無刻不在為最終處置胤禩做著準備,而縱觀這件事情整個過程,除了將雍正高超的政治手腕以及陰狠的處事風格彰顯無遺外,也盡顯了帝王之家內部的殘酷與無情。

八阿哥胤禩,雍正在“九子奪嫡”中最為重要的競爭對手。

八阿哥胤禩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是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氏,這也使得胤禩成為了所有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中,出身最為卑賤的一位。

然而,胤禩並沒有因為卑賤的出身而“自暴自棄”,也沒有選擇向命運低頭,相反他的鬥志與上進心被徹底的激發了出來。

一方面,胤禩自幼天資聰慧、勤學苦讀,能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他性格和善、為人謙恭,贏得了許多人的擁護與支援,這其中就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在內的一眾康熙皇子,以及裕親王福全、佟國維、馬齊、阿靈阿等諸多朝中重臣。

不僅如此,這一時期康熙皇帝對於胤禩也是非常的喜愛,不僅將他委以了重任,更是在康熙於三十七年(1698年)就將其晉封為貝勒爵位,使其成為了當時最為年幼的受封者。

而伴隨著太子胤礽日益放縱、荒誕的表現,以及他與康熙皇帝之間的矛盾持續尖銳,朝中對於胤礽的反對之聲也越發激烈,胤禩則一躍成為了眾人擁護的奪嫡“熱門人員”,可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禩開始逐漸為康熙皇帝所厭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一廢皇太子”,胤禩等人也開始為爭奪皇位而展開了行動,最終的結果確實適得其反。

先是在“江湖術士張明德案”中,胤禩等人的“抱團”行為被康熙皇帝察覺,“八爺黨”就此將全部實力暴露在了康熙面前,就此讓康熙感到極度不滿。

而之後在康熙皇帝已然決定準備復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的時候,以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內大臣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以及戶部尚書王鴻緒為首的一眾朝臣,竟然在御前會議上與康熙皇帝公然“唱反調”,堅決抵制太子胤礽,並全力支援八阿哥胤禩,更令康熙對於胤禩產生了極度的憤恨之情。

可以說,正是由於胤禩的“高人氣”,讓康熙皇帝感受到自己的皇權威嚴受到了威脅,而胤禩因此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大打折扣。

儘管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時候,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可胤禩卻沒有從中收穫任何的好處,反而由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斃鷹事件”,被康熙怒斥

“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胤禩也就此從“九子奪嫡”中徹底出局了。

可儘管如此,胤禩並沒有退出政治舞臺,此時的他轉而開始支援雍正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表現依舊十分活躍。

特別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獲封“大將軍王”,率領大軍成功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過程中,胤禩等人給予他極為重要的支援。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胤禵成為了雍正在“九子奪嫡”後期最為主要的競爭對手。

由此可見,不管是自己直接參與奪嫡,還是間接幫助胤禵競爭皇位,八阿哥胤禩都曾對雍正產生過巨大的威脅和阻礙,並且在雍正登基之後,依然有著十分強大的實力,而這也就決定了雍正斷然不會放任胤禩不管,對於雍正來說,處置胤禩僅僅是時間問題罷了。

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雍正為最終扳倒胤禩做足了準備。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

登基之後的雍正竟然“出人意料”的將八阿哥胤禩晉封為和碩廉親王,還將其委以為總理大臣的重任,之後又將理藩院和工部的事務交由胤禩署理,全然看不出二人之前曾是爭奪皇位的“政敵”。

然而,在這份表面“和諧”的背後,卻是暗藏玄機。

一來,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一直奉行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並沒有像胤禩那樣大力發展自己的外部支援力量,這也使得雍正在登基之後,能用的“自己人”非常的少,因而不得已要對胤禩進行拉攏,以獲取其支援,從而使得自己的政令得以順利實施,國家各項事務也能順利開展。

二來,雍正此舉也是做給朝中官員們看的,以昭顯自己廣闊胸襟與容人之仁,從而對官員們進行拉攏,使之更好地為自己效力。

三來,雍正登基之初,皇位尚不穩固,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持整個國家以及朝局的穩定,雍正這樣做也是不希望激化朝堂上的矛盾,同時也是要消弭對於自己的反對聲音。

雖然雍正的做法“騙過”了許多朝臣,以至於不少官員紛紛向胤禩進行道喜,並勸諫他應該放下對於雍正的成見,專心為雍正效力,可胤禩的嫡福晉郭絡羅氏卻看穿了雍正的用心,認為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隱藏著巨大的危險。

“有何喜可賀?恐不能保此首領耳!”

之後發生的事情果然被郭絡羅氏所言中,雍正就此開始對於胤禩的清算和報復,只不過,雍正的手段非常高明,他是一步步的對胤禩展開了清算和報復工作。

首先,雍正打掉了胤禩的重要“羽翼”,從內部對“八爺黨”集團進行分化和瓦解。

雍正登基後,命在西北統兵的十四阿哥胤禵回到京城,隨即剝奪了其兵權,並將其發配到馬蘭峪去看守皇陵。緊跟著,藉著青海羅卜藏丹津發動叛亂,雍正又讓九阿哥胤禟前往隨軍。至於十阿哥胤䄉,雍正則是以抗旨不遵,且有對雍正大不敬行為為由,直接將其圈禁在了高牆之內。

至此,這些“八爺黨”的核心骨幹、八阿哥胤禩的重要黨羽,盡皆遭到了雍正的“處分”,這就使得在朝堂胤禩失去了最為重要的支援力量,只得形單形只的面對雍正。

其次,就是雍正不斷的削弱胤禩本人的影響力。

前文中說到的十阿哥胤䄉抗旨不遵一事,雍正就安排了胤禩來審理,為的就是讓“八爺黨”內部的兩個人進行“自相殘殺”,從而挑唆整個“八爺黨”集團內部的矛盾。

在這之後,雍正又想盡一切辦法,對胤禩進行敲打,並且多次在公開場合對其進行羞辱,甚至於還有過讓其長跪一個晚上的事情。

可以說,胤禩的不斷受辱,不僅僅是其在朝臣中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就連許多胤禩曾經的舊部,也因為看到了胤禩如今的“慘狀”,選擇放棄對於胤禩的支援。

再次,雍正敲山震虎,打擊那些胤禩的“鐵桿”支持者。

康熙朝時期,胤禩的主要支持者包括以阿靈阿為代表的鈕祜祿氏家族、以納蘭揆敘為代表的葉赫那拉氏家族、以鄂倫岱為代表的佟佳氏家族,以及胤禩嫡福晉郭絡羅氏的母家安親王嶽樂家族,除此之外,還有一眾與王鴻緒為首的漢族官員。

對於已經去世的阿靈阿和納蘭揆敘,雍正仍沒有放過他們,並在其墓碑上進行了羞辱,雍正將阿靈阿的墓碑改為“不臣不弟暴悍貪庸阿靈阿之墓”,將揆敘之墓改為“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至於在雍正登基之後仍與雍正繼續作對的阿靈阿之子阿爾松阿以及鄂倫岱,雍正也是將這二人發配後處死。

至於胤禩嫡福晉郭絡羅氏所在安親王嶽樂家族,雍正先是進行了打壓,隨後更是將吳爾佔等人削宗奪爵,從宗人府除名,郭絡羅氏本人也最終被雍正賜死,並被

“焚屍揚灰”

雍正對於胤禩支持者們的“鐵腕”政策,不僅極大的削弱了胤禩的支援力量,更是向眾人表明了自己對於胤禩的態度,而這也使得胤禩在朝堂上是進一步孤立,同時也有不少人選擇倒戈一擊或者是藉此落井下石以討好雍正,使得胤禩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

就這樣,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皇位已然穩固,並且自覺時機已經成熟的雍正,決定對胤禩展開徹底的清算。

雍正為胤禩定下了“四十條大罪”,不僅將胤禩削宗奪爵、革除黃帶子,驅逐出了宗室,還將其治罪圈禁、折磨致死,並將他的名字被改為了“阿其那”,其子弘旺也被改為“菩薩保”。

不僅如此,雍正還為胤禩扣上了一頂“亂臣賊子”的帽子,以獲取更多的輿論支援,而胤禩也就此徹底的身敗名裂了。

“允禩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朕,斷不可留於宗姓之內,為我朝之玷!謹述皇考諭,遵先朝削籍離宗之典,革去允禩黃帶子,以儆兇邪,為萬世子孫鑑戒。”

綜上所述,八阿哥胤禩作為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最為強大的政敵和對手,直至雍正四年(1626年)的時候才最終被徹底扳倒,這期間並不是雍正不想處置他,只是雍正並沒有做好最為充足的準備,同時也要考慮朝堂內外的輿論環境與政治形勢。而當雍正的皇位徹底穩固,並做好了所有準備後,等待著胤禩的也就只有雍正無盡的怒火以及最為嚴厲的懲處了。

就這樣,胤禩被削宗奪爵、圈禁至死,結局十分悽慘。直至五十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為其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身份,並且重新錄入玉牒,胤禩也因此得以最終被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