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前是吳王,為何登基後定國號為“明”?

明的偏旁是什麼

朱元璋稱帝前是吳王,為何登基後定國號為“明”?

朱元璋的吳王並非不是誰封的,雖說朱元璋的濠州紅巾軍體系曾尊小明王韓林兒為主,他本人也的確在至正二十一年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但他的吳王卻是自封的。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記得很明確:“(至正)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長等率群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吳王位。建百官。”

順便補充一句,其實,在小明王韓林兒封朱元璋為吳國公之前五年,即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手下諸將就奉他為吳國公了。

朱元璋稱帝前是吳王,為何登基後定國號為“明”?

為什麼奉為吳國公呢?

因為朱元璋的吳國公府就設在應天,應天在三國時叫建康,是孫吳的都城。

由此可見,從吳國公到吳王,那是一脈相承的。

那問題來了,當年發跡經歷和朱元璋差不多的劉邦曾為漢王,建國後國號為“漢”;朱元璋既然曾稱吳王,建國後國號何不為“吳”呢?

朱元璋一來嫌棄自己吳王的封號不是正統的中央王朝所封;二來“吳”一直是地方區域的簡稱;三來三國時的“吳”、五代十國時的“吳”,都只是偏居一隅的割據政權;四來“吳”字與“無”同音,很不吉利。

所以,在為新王朝醞釀國號時,朱元璋早早就將“吳”字給否了。

二、必須糾正的是,明朝的國號並不是“明”,就如同元朝的國號並不是“元”一樣。

所謂“明朝”、“元朝”只是我們平常為說話方便對它們的簡稱,實際上,它們的國號分別叫“大明”和“大元”。

《高皇帝御製文集》裡收錄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正月四日頒佈的即位詔,詔書是這樣寫的:“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輿情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

看到了吧?是“大明”,不是“明”。

元朝的國號“大元”,源於怪僧劉秉忠的建議,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一句,有內涵,且大氣磅礴。

但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一句只是開始,其下面還有:“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無虧,為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大明乎終始之道……”

朱元璋稱帝前是吳王,為何登基後定國號為“明”?

在朱元璋看來,你“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我“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大明乎終始之道”!你大元是天道,我大明就是統領天道,無論如何,大明就要壓你大元一頭!

此外,朱元璋國號“大明”,還跟明教、跟小明王韓山童的稱號、跟“明王出世”的傳說、跟“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口號,以及傳統五行學說有關。

下面說說這個五行學說。

在五行學說中,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每個王朝都佔有五行中的一種德運,哪一種德運興盛,哪個皇朝就會興起。元朝起自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明朝起於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而明和火是連在一起的。另外,有文字記載: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顓頊之子,為帝嚳火正,有大勳於天下,故別為祝融。太祖定鼎金陵,則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國號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