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ICT生態新解:黑土地、農夫、作物

華為ICT生態新解:黑土地、農夫、作物

2018年伊始,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髮表了《“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以更多行動共贏生態美好未來》的新年致辭,強調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是華為生態的基本理念。

在筆者看來,這與華為公司最新願景中的“黑土地”理論一脈相承。華為透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慧終端,提供一塊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的“黑土地”, 農夫(合作伙伴)可以選擇在這塊“黑土地”上種植不同的作物(解決方案或服務),例如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從而滿足客戶的需求。

黑土地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的“黑土地”。

今天,消費者的需求在變化,企業的需求也在變化,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而云計算走向2。0時代帶來的產業網際網路的變化,也將徹底改變產業的未來。可以說,智慧化時代正在朝我們走來,並將影響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

而華為,希望做智慧社會的使能者和推動者。首先,華為是從“做多聯接”、“撐大管道”、“使能行業數字化”三個維度入手,是做平臺的平臺。換句話說,華為透過“端、管、雲”全棧式ICT解決方案,基於“平臺+生態”戰略,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所需的ICT生態。

事實上,華為已經在包括蘇州在內的全球多地建設了面向企業市場的OpenLab,這些OpenLab成為華為與合作伙伴聯合創新、開發、驗證以及體驗的中心,與夥伴一起助力各行業應對數字化轉型大潮,並支撐本地ICT的生態發展。

華為ICT生態新解:黑土地、農夫、作物

華為蘇州OpenLab

毫無疑問,重視研發是華為的DNA——華為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在研發上,並打造了ICT領域最長的產品線。“我們更願意與綜合水平比較高、產品線比較長的廠商合作,”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朱建明說,“這有助我們在方案上實現綜合最優。”

華為還透過雲的方式將自己的能力開放給合作伙伴和客戶。基於在研發上的成功實踐經驗,華為面向中小軟體企業、軟體外包企業、雙創企業、網際網路企業、高校和廣大的軟體開發者提供了一站式的雲端DevOps平臺,讓他們按需使用雲服務,隨時隨地在雲端進行專案管理、配置管理、程式碼檢查、編譯、構建、測試、部署、釋出等,大幅提升團隊和個人的交付能力和效率。

新東網總裁曾忠誠表示,在福州的“城市印”專案中,存在多個任務並行開發、多團隊協作的專案管理難、政務程式碼要求高的問題,透過使用華為雲軟體開發服務讓專案管理更清晰,部署更方便,上線後Bug數量降低30%。同時,經過報工系統分析,可節約11%的開發時間,質量與效率實現雙提升。

可以說,華為不僅重視自身技術和產品的研發,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為生態夥伴打造了一個堅實的底層基礎。

在筆者看來,這些就是華為的“黑土地”,生態夥伴在上面可放心地耕耘和收穫。

農夫:“黑土地”上的耕耘者

除了華為,“黑土地”上的耕耘者還包括華為生態體系中的各類合作伙伴。首先,我們來看看跟華為的氣場最為接近的同舟共濟合作伙伴。2017年7月,華為與首個同舟共濟合作伙伴中軟國際簽約,隨後,豬八戒網、軟通動力和拓維資訊相繼成為華為的同舟共濟合作伙伴。與一般夥伴相比,他們與華為雲在解決方案、應用開發、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更為緊密,旨在幫助政府和企業加速上雲。

其中,中軟國際軟體眾包平臺“解放號”深度結合華為雲,面向開發者、開發企業提供一站式的軟體開發服務解決方案。針對多樣化、定製化、碎片化的軟體開發需求,透過全生命週期工具支撐、精準匹配、程式碼複用等方式,打破了時空及地域限制,不僅降低了開發成本、更有效提高了開發效率,構建出軟體開發的雲上“新生態”。

軟通動力華為雲創新中心則透過“雲才計劃”、雲上實驗室等方式,幫助華為雲建立人才認證培養體系和機制。預計到2018年底,雙方將建設10個雲上實驗室,落地10個城市,培訓人數將超過1萬人。

顯然,同舟共濟合作伙伴不僅在華為“黑土地”上耕耘——開發應用和方案滿足最終客戶需求,也在為“黑土地”鬆土施肥(為其他夥伴賦能),讓其他夥伴能更好地在“黑土地”上種植作物(開發方案)。

華為生態體系中的總經銷商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他們除了現金流、物流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華為聯接和賦能夥伴。 例如,華為在蘭州地區聯合神州數碼舉辦針對當地核心合作伙伴的技術沙龍,增強當地夥伴中的技術總監、專案經理對華為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的瞭解,從而更好地拓展區域市場。

因此,在筆者看來,同舟共濟合作伙伴以及華為的六大總經銷商都在積極為“黑土地”鬆土施肥,使其更好地被其他夥伴應用,生長出更多、更好的作物。

當然,“黑土地”上的耕耘者還包括ISV(獨立軟體開發商)、SI(系統整合商)、分銷、ICT服務商等等,他們透過在“黑土地”上種植不同作物,已為各行業客戶提供了眾多適合其業務需求的產品、方案或服務。

作物:“黑土地”上的生態成果

土地越肥沃,可種植的作物種類就越多。相應的,華為的ICT基礎設施平臺能力越強,能承載的應用種類也越多。怎麼判斷土地的肥沃程度?看技術積累。

華為具有很強的技術實力,能很好地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並已形成平臺供其他夥伴使用。未來的技術挑戰至少有兩個層次,一是技術在不斷快速迭代和更新,ISV很難獨自應對;二是客戶的需求在不斷變化,ISV需快速應對,甚至需要重構業務,這都需要華為這樣具有強大研發實力的廠商引領技術發展,將客戶需求沉澱到ICT基礎設施平臺上,並以能力的形式開放出來,加速創新流程,更好、更快地滿足各行業客戶的應用需求。

“相比而言,華為真正投入了大量資源與合作伙伴進行聯合研發;也只有華為在主動透過解決方案更好地匹配客戶的業務。”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朱建明說,“如果不深度挖掘行業需求,平臺的新特性從何而來?在合作中,ISV成為華為產品創新的需求輸入方,基於宇信科技提出的需求,華為在平臺中形成新特性,與應用解決方案深度整合。”

另一層面,宇信科技與華為打造的全渠道銀行聯合創新解決方案,也很好地體現出華為“黑土地”的廣度。“在全渠道銀行解決方案中,手機、平板電腦、機頂盒、VTM、呼叫中心、影片會議等電子渠道需整合在同一品牌的硬體平臺中,只有華為具備這樣的能力。”朱建明說。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事實上,除了四大同舟共濟合作伙伴之外,像宇信科技這種專注於行業的ISV合作伙伴、以及漢得等專注於技術的ISV合作伙伴都在華為的ICT生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譬如在醫療領域,安泰創新與華為強強聯合,推出了聯合解決方案安泰匯診,已接入近200家大中型醫院的異構資訊系統,覆蓋全國27個省和直轄市;在電力領域,國網信通億力科技和華為攜手建立了大資料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應對配用電的大資料挑戰;在雲和物聯網領域,漢得正攜手華為基於技術創新打造綜合解決方案。

當然,生態夥伴之所以願意在華為的“黑土地”上耕耘,在筆者看來,還與華為一貫的“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不做股權投資”的理念直接相關。

結語

華為的“黑土地”理論既重申了華為的業務邊界,又強調了與生態夥伴共生共贏的必要性。這樣的策略一致性,為華為與合作伙伴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打下了堅實基礎。

“黑土地、農夫、作物”是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華為致力於啟用ICT生態中的每個因子,讓ICT生態煥發出勃勃生機,真正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

文/余文

《科技看門道》堅持深度報道,希望能透過資深媒體人對IT產業熱點新聞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創新模式——不僅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科技看門道》主筆在行業渠道媒體擁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歷,不僅對IT消費類和企業級軟體、硬體、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均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見證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生態圈包括分銷、零售、SI、ISV和CSV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金融、能源、製造、醫療、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的資訊化之路。

《科技看門道》相信,IT產業在供給側的改革——包括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將會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