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儒齡:乾旱地區,抗旱保墒耕播技術總結

在我國,約有3/4的農地是旱地農業,而且多分佈在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因此,抗旱保墒耕作是旱地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耕作技術。

那麼,抗旱保墒的耕播技術有哪些呢?

蔣儒齡:乾旱地區,抗旱保墒耕播技術總結

(一)田間徑流技術

此技術適用於緩坡耕地。

具體做法是:前茬作物收穫後,在地裡沿等高線起壟,壟高20釐米,壟寬60~70釐米,壟與壟之間所形成的溝寬度為130~150釐米,春季在溝內播種。

蔣儒齡:乾旱地區,抗旱保墒耕播技術總結

這樣所做成的壟,具有兩方面的功效:

一是下雨時,壟上的雨水形成小徑流,流向壟兩側的溝內,從而人為地促使有限降水在農田內的相對聚集。

二是在遇到較大強度的降水時,壟可以抑止坡耕地因徑流而導致的水分向農田外的大量流失。總之,田間徑流能夠有效地改善坡耕地水分狀況,提高作物產量。若在壟上覆蓋地膜,則蓄水保墒效果更佳。

蔣儒齡:乾旱地區,抗旱保墒耕播技術總結

(二)溝播技術

用傳統的耬播或一般條播機播種,難於完全滿足旱地作物對水肥條件的要求,特別是在大旱年份。由於農田乾土層厚,墒情差,播後不易出苗或出苗很差。

若採用穀物施肥溝播機,將乾土豁開,種子播在溼土上,結合集中深施肥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一次完成,則有利於一播全苗。

這樣,旱年能抗旱播種。在大旱之年不減產或少減產。雨水多的年份能發揮集中施肥、深層施肥的優勢,提高肥效,增產顯著,是目前旱地理想的播種工具。

蔣儒齡:乾旱地區,抗旱保墒耕播技術總結

蔣儒齡

【作者簡介】

蔣儒齡,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人,高階農藝師,曾任海原縣科技局局長,政協中衛市第二屆委員會委員,政協海原縣第九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一直從事農技推廣和科普工作,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