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詞|除了“奧運冠軍”,Champion 還有什麼其它含義?

羅馬反向e是什麼符號

「來源: |譯·世界 ID:YEEWORLD」

在奧運會以及其它體育賽事上獲得獎牌的選手,中文稱為“冠軍”,讓人想到古代戰爭中的“勇冠三軍”。

“冠軍”在英語中的說法是 Champion,也是源於戰爭,是歐洲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的一種比武戰爭制度。

英語中的 Champion,在含義和用法上要比“冠軍”更加多樣,除了指在體育賽事上獲得獎牌的運動員或球隊,還可以指其它各種活動領域的“佼佼者”。

譯詞|除了“奧運冠軍”,Champion 還有什麼其它含義?

(圖源:新華社記者杜瀟逸攝)

“冠軍公司”

最近十幾年來,中國的一些大型公司企業,開始在世界的全球經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英文媒體的報道中,經常把這些中國公司稱為 National Champion,既包含中國石油等大型國企,也包括各行各業的私營公司。其中的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高科技公司,則稱為 Tech Champions。

譯詞|除了“奧運冠軍”,Champion 還有什麼其它含義?

(圖源:Foreign Policy Journal網站截圖)

把公司機構叫作 National Champion,是近年才出現的經濟學用語,含義是:這家公司的經營活動,除了為股東及投資人賺取利潤,同時還為自己的國家爭取利益,並且從國家政府那裡得到政策上的優惠待遇、以對抗來自其它國家的競爭對手。

“冠軍公司”

英語中的 Champion,和表示“戰役、運動”的 Campaign 一樣,都是來源於古羅馬拉丁語中的 Campus,原義是指開闊、空曠的地帶。

當年古羅馬城中的演兵場,就稱為 Campus Martius,意思是戰神 Mars 的廣場,主要用來舉行體育比賽以及操練軍隊。

今天在法國的首都巴黎,市區西邊埃菲爾鐵塔前面的廣場,也叫作 Champ de Mars,當年就是效仿羅馬城中的 Campus Martius 而起的名字。

古羅馬的 Campus Martius 廣場,還是羅馬軍隊出征打仗的集合場所。因此,很多與戰爭相關的概念,例如 Campaign,都是由此得名。

羅馬城的演兵場

說到古羅馬時期的戰爭,很多人頭腦中會浮現出“Legions 羅馬軍團”的形象。但是,在形成國家政府和軍隊制度之前,古羅馬和其它文化一樣,也曾實行“Champion Warfare 比武戰爭制度”。

從古至今,戰爭都一直是代價非常高昂的事情,除了導致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損失,相關的組織籌備工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控制成本和代價,從遠古時代直到進入現代之前,很多文化都曾實行這種作法:由衝突的雙方分別推選一位或幾位代表,約定好時間和地點、舉行比武;在比武中失敗的一方,將就衝突爭議的原由,如土地、權利等,做出讓步。

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所描述的特洛伊戰爭,就包含很多比武戰爭的情節。在兩軍對陣時,雙方的大隊人馬都站在後面遠遠地觀看,由雙方各派出一位“Champion 將軍勇士”上陣去奮勇拼殺。

羅馬城的演兵場

歐洲中世紀時,仍然存在這種Champion Warfare。英國文學家 Walter Scott 的中世紀題材小說中,經常描述這種比武戰爭的情節。

前些年的電視劇 Game of Thrones 是以中世紀為背景,第四季的故事中 Daenerys 征服實行奴隸制的Meereen城時,就曾接受奴隸主們的挑戰,派出武士參加了一場單打獨鬥的 Champion Warfare。

比武戰爭

在中國的傳統評書中,兩軍交戰之時,雙方的元帥各派出一位將軍,由兩個人在陣前廝殺,而其它人都駐足觀看。這種情況也屬於Champion Warfare。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隋唐演義》中,秦瓊和尉遲恭這兩位門神爺,在美良川“三鞭換兩鐧”的故事。

譯詞|除了“奧運冠軍”,Champion 還有什麼其它含義?

(圖源:全景視覺)

比武戰爭的制度,在歐洲的中世紀之後,就很少見到了。無獨有偶的是,中國的傳統民間文學中,描述14世紀後期明朝建國的《大明英烈》,似乎也是最後一部包含比武戰爭情節的評書小說,和歐洲中世紀的結束時間大致相同。

比武戰爭

在中世紀時,歐洲各地還把這種單打獨鬥的對決、應用於司法領域,稱為Trial by combat比武審判。

在中世紀初期的“Dark Ages 黑暗時代”,時間大約是公元500年到1000年,歐洲各地沒有像樣的司法體系,也缺少刑偵調查方面的技術手段和專業知識。當遇到無法解決的爭議糾紛,有時會透過“Single Combat單打獨鬥”的比武來解決,輸掉比武也就輸掉了官司。

如果爭議的一方無法親自比武,則可以找別人代替,這位代理人員就稱為 Champion;Game of Thrones中,也多次描述了這種比武審判的情節。

中世紀的 Champion Warfare

透過比武來解決國家之間或個人之間的爭議糾紛,早已經成為歷史。在中世紀的後期,Champion 逐漸失去在戰爭和司法領域的含義,開始專指在各種“Tournament 比武大會”上獲得優勝的騎士了。

今天各種體育比賽中 Champion 的這種“冠軍選手”含義,就是由此衍生而來。昔日在沙場上勇冠三軍的 Champion 武士,已經變成在賽場上為自己的國家、地區、俱樂部爭取榮譽的運動員。

但在英國,傳統意義上的 Champion 今天仍然存在。在國王或女王舉行加冕儀式時,將會安排一位 King‘s Champion或 Queen’s Champion 參加。

在 Westminster Hall 由全國高等貴族們參加的“Coronation Banquet 加冕宴會”上,這位 Champion 會“Throw down the gauntlet 把鐵手套扔在地上”,向在場的人鄭重提問:如果有人覺得這位君主沒有權利戴上王冠,可以當場提出 Challenge 與自己決鬥。

據說,17世紀時英國重新恢復君主制度之後、查理二世國王加冕時,確實曾有人撿起手套提出挑戰,當時 King’s Champion 的反應非常得體:完全當作沒有看見,對其置之不理。

注意啦,好訊息!在公眾號對話方塊回覆“號內搜”,獲取連結,可以快捷搜尋“譯·世界”號內任意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