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易數素解》第十一章國家興亡

誰認為君主會耕種不代表能治理國家

第十一章 國家興亡

《梅花易數素解》第十一章國家興亡

1.國家興亡

【原文】樵者謂漁者曰:“國家之興亡,與夫才之邪正,則固得聞命矣。然則何不擇其人而用之?”

漁者曰:“擇臣者,君也;擇君者,臣也。賢愚各從其類而為。奈何有堯舜之君,必有堯舜之臣;有桀紂之君,而必有桀紂之臣。堯舜之臣,生乎桀紂之世,桀紂之臣,生於堯舜之世,必非其所用也。雖欲為禍為福,其能行乎?夫上之所好,下必好之。其若影響,豈待驅率百然耶?上好義,則下必好義,而不義者遠矣;上好利,下必好利,而不利者遠矣。好利者眾,則天下日削矣;好義者眾,則天下日盛矣。日盛則昌,日削則亡。盛之與削,昌之與亡,豈其遠乎?在上之所好耳。夫治世何嘗無小人,亂世何嘗無君子,不用則善惡何由而行也。”

【註解】樵夫對漁夫說道:“國家的興亡與朝堂之上的人才正邪有關,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命運了。這麼重要的事情,為什麼不精心挑選人才而使用呢?”漁夫回答道:“選擇臣下的是君主。選擇君主的是臣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賢愚各自選擇與之匹配的。堯舜這樣的賢君必然有堯舜匹配的臣下。有桀紂這樣的愚昧昏聵的君主,必然也有與之匹配的臣下了。如果堯舜的臣下生在桀紂的世代,或者桀紂的臣下生在堯舜的世代,必然得不到重用的。雖然想做壞事或者做好事,都不能成事。身居上位的人所喜好的,其下必然也跟著效法。如同人和影子,也如同聲和響,這是如影隨形的,不用刻意去強迫。如果上好義,那麼下必然也會好義,而不義的人就會遠離朝堂了。如果上好利,在下的必然也好利,而不好利的就遠離了。如果好利的人很多了,天下就會日漸衰落了。如果好義的人多了,天下就會日漸興盛了。逐漸興盛了就會昌盛了,逐漸削弱就會衰亡了。使之盛起和削弱它,昌盛和衰亡,這之間的差別可謂是非常的遙遠了,但是這個很大程度取決於在上是好義還是好利。賢明的君主好義而愚昧的君主好利。然而在治世又何嘗沒有小人呢?在亂世又何嘗沒有君子呢?人們常說亂世出英雄,賢達的人才在亂世不忍心百姓受苦而出來救世,而在治世賢才也許就隱居了,不必要出來了。在治世有小人但是賢明的君主不用,小人也不能興風作浪。在亂世也有君子但是愚昧的君主不用,而使得小人在朝堂之上興風作浪。如果君主不使用,善惡也不能再世間推行。”

《梅花易數素解》第十一章國家興亡

2.治世常少

【原文】樵者曰:“善人常寡,而不善人常眾;治世常少,亂世常多,何以知其然耶?”

曰:“觀之於物,何物不然?譬諸五穀,耘之而不苗者有矣。蓬莠不耘而猶生,耘之而求其盡也,亦未如之何矣!由是知君子小人之道,有自來矣。君子見善則嘉之,見不善則遠之;小人見善則疾之,見不善則嘉之。善惡各人其類也。君子見善則就之,見不善則違之;小人見善則違之,見不善則就之。君子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遷義則利人,遷利則害人。利人與害人,相去一何遠耶?家與國一也,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則世治,好殺則世亂。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治世則好義, 亂世則好利。其理一也。”

【註解】樵夫問道:“善人在世上很少,而不善的人很多。治世比較少,而亂世比較多,這是為什麼呢?“漁夫回答道:”試著觀於事物,哪有什麼事物不是如此呢?比如說耕作五穀,耕耘了但是沒有能夠長出來這還是有的。對於蓬野生物不用耕種就能夠長出來。如果耕耘了就要求全部都長得很好,這還沒有聽說過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君子小人之道,都是自然而生的。因果報應也是自作自受的。君子見到善的就嘉許它,見到不善的就遠離它。小人見到善的就痛恨它,見到不善的就嘉許它。善惡各人追求的都不同的。君子見到善事就去做,見到不善的事就拒絕。小人見到善事就拒絕,而見到不善的事就去做。君子見賢思齊,見義就會跟著修正自己,見利就會止步不前。小人見義就會止步,不會修正自己,小人見利忘義,就會遷變了。如果能夠遷變為義氣就有利於人,如果遷變於利就會害人了。利人和害人兩者相比相差是很遠的。家和國家道理是一樣的,其興盛之道,君子多而小人少。小人遇見君子多反而棄之,君子遇見小人多而遠離。君子好生而小人好殺。君子有好生之德,如果好生不隨便殺生就會出現治世。如果好殺就會出現亂世了。君子好義而小人好利。治世就好義而亂世就好利。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也許世人好利的多,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治世少而亂世多。

3.古有伏羲

【原文】釣者談已,樵者曰:“吾聞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拜而謝之,及旦而去。

【註解】漁夫談完了,樵夫說道:“我聽說上古有伏羲,今日如同一睹其面了。“樵夫再三拜謝,相別而去了。這裡大家注意了,這個漁夫是不是簡單呢?從兩人的對談之中可以收穫什麼呢?

《梅花易數素解》第十一章國家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