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到底看懂空城計了嗎?這可能是最經典心理戰,諸葛亮也發慌

歷史上真的存在過“空城計”嗎?如果你是司馬懿,你會進攻西城嗎?

我們現在聽說的【空城計】,是源自民間故事《三國演義》中的橋段。司馬懿受魏國之命,進攻蜀國。而此時蜀國的諸葛亮處境尷尬:竟然沒有兵卒可以防守。

於是諸葛亮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悠然彈琴。司馬懿一看,以為諸葛亮早已勝券在握才能如此愜意,於是不戰而退。

這個戰爭橋段後來被記錄於《三十六計》,可以說是古代戰爭裡最經典的心理戰之一,也是諸葛亮最大膽的一次作戰。

但是很遺憾,這裡要告訴各位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只是《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作者郭衝,杜撰出的故事而已。因為原作者就在註釋裡解釋過這件事是虛構的。因為歷史上發生街亭之戰的時候,諸葛亮和司馬懿可隔著幾千裡呢。

《三十六計》原文講: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空城計本來的戰爭策略就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造成敵人錯覺,達到“驚退敵軍”的目的。

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現在知道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司馬懿的空城計是杜撰的小說情節。那如果真的在三國時代,諸葛亮對司馬懿使出空城計,你們覺得:這招會奏效嗎?司馬懿也是身經百戰的將才,諸葛亮又是神機妙算的謀士,這兩人在一起如果真的現實中相碰:空城計還會不會奏效?

第一件事: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當下的形勢。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是在諸葛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用出來的沒有辦法的辦法。當時諸葛亮誤判了馬謖的能力,派馬謖鎮守街亭,可沒想到馬謖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

街亭對於蜀國來說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魏國派遣司馬懿進攻街亭,馬謖鎮守失敗不說,連當時的主力軍馬都消耗殆盡。司馬懿乘勝追擊,來到了諸葛亮所在的西城。

此時在西城的諸葛亮,帶著殘兵敗將守著孤城。面對的是司馬懿15萬的大軍,根本就沒有勝算。而如果逃走,蜀國將面臨滅國風險。諸葛亮眼看就要面臨被生擒的風險。

可是諸葛亮也是身經百戰的人,此時諸葛亮的膽識和謀略展現地淋漓盡致。眼看打也不是,退也不是,諸葛亮心生一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這時候我們就要回到司馬懿的身上了,看看司馬懿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司馬懿心中一定知道這是生擒諸葛亮,立大功的好時機。但此時呈現在司馬懿眼前的,是一座空城,而敵對方的將領正優哉遊哉在城頭撫琴,城門大開。

如果你是司馬懿,你會怎麼想?

但凡是個智商正常的人,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進攻的機會吧?司馬懿心裡難道不知道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司馬懿本來就生性多疑,眼下這種情況,他定然是不敢隨意進攻。(稍候我們會從利害關係上分析這件事。)

司馬懿看到這種情況,第一反應肯定是“有詐”,這也是非常合理的判斷。因為諸葛亮生性機謹,用兵謹慎,而且勝多敗少。給司馬懿整這麼一出,司馬懿當然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以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瞭解,司馬懿選擇退兵,也是害怕城中有大量部隊,諸葛亮已經穩操勝券了。

可是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想一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司馬懿有沒有可能是“假裝”誤判,故意撤兵呢?很有可能!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提到當時司馬懿的主公:曹丕!

曹丕上位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害兄弟的事,他乾的可是不少。魏國大臣們也是看在眼裡,心知肚明曹丕這過河拆橋的本領。

司馬懿是曹操的託孤大臣,這件事在別人眼裡看來可能是位高權重。可是在司馬懿心裡,也許另有劇本:自己可能就是個工具人而已,是下一個卸磨殺驢的物件。也就是說:以曹丕的性格,一定對司馬懿存在戒心,因為司馬懿本質上來說是忠於曹操而非他本人。以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也肯定知道自己可能也有一天遭到迫害。

那麼最後的問題來了:如果你是司馬懿,面對空城計你會怎麼選擇?答案就越來越明顯了,我們現在就要說到剛才的利害關係了。

首先:司馬懿如果明知諸葛亮是裝個樣子,大舉進攻,生擒諸葛亮,就會發生什麼?

曹丕肯定會給司馬懿記一個大功,司馬懿的勢力又會壯大。那接下來呢?司馬懿也就好日子到頭了,等待他的,可能就是來自曹丕的迫害,因為曹丕的眼裡是不容釘子的,司馬懿越壯大,在曹丕心裡越是個定時炸彈。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司馬懿不能擒諸葛亮立功。

第二:如果司馬懿進攻西城,而諸葛亮真的有重兵把守,讓司馬懿吃了敗仗又怎麼辦?

這時候司馬懿大戰過後,肯定損兵折將,回去魏國,該怎麼跟曹丕交代呢?曹丕也就更有理由,打壓司馬懿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懿依舊不能進攻。

第三,最現實的一件事:司馬懿心裡打了算盤,早就知道不管空城計是真是假,進攻總沒有好果子吃。

那麼為什麼不假裝當真呢?反正也沒有損失,回到魏國也好交代,主動退兵,是一個最妥善的處理方式。

第四,就是心機最深的諸葛亮。

諸葛亮可能也明白,空城計騙不了司馬懿。但他也在賭一把:賭的就是司馬懿能不能看出來這是給司馬懿一個臺階下,讓他有個藉口退兵,其實就是暗示司馬懿:我打不過你了,但是你生擒了我回到魏國也會遭到迫害,不如借坡下驢,以空城計為藉口趕緊退兵吧!

所以各位讀者,我們換個角度你才會發現:為什麼空城計能被稱為史上第一心理戰?這背後的算盤,可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司馬懿見多識廣,面對空城計意識到了自己的結局,那麼故意撤兵,是不是看起來就理所應當了?

當然這也只是個人解讀,因為文化作品本來就需要不同的讀者進行不同的解讀。如果你是司馬懿:你當初面對空城計會進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