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嘉慶雕母錢怎麼鑑別

精雕細琢美母樣 ,三相一材辨騾馬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雕母,是指鑄錢局錢工以手工雕刻,用於下一步鑄錢的母(祖)樣錢。其使用材質有木、象牙和金屬。進入清代,除了呈帝閱批的牙樣雕祖錢外,“錢局每開爐鑄錢,先取精煉黃銅製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干母錢,最後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此雕母又稱祖錢,均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錢幣鑄行流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後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而其工藝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擬的藝術觀賞價值(鮑康《大錢圖錄》)。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除牙樣外,清代雕母錢,材質黃銅為主,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一是,錢文書相風格與後續流用子錢一致;二是,使用材質多為精練黃銅(通常為九煉至十二煉);三是,手工雕刻而成,雕刻痕跡可見(所謂雕痕化盡,只是描述其精雕工藝的形容詞,真正手工雕母之雕痕實際上是無法化盡的)。

根據譜載情況來看,清代雕母存世較多的是乾隆年及其之後,尤其是嘉慶通寶錢,幾乎每局皆有雕母錢入譜拓圖記載。這一情況表明,嘉慶通寶雕母錢相對存世較多,此其一;其二,由於小平錢雕母體小易失,也容易刻廢等,故而所雕之錢存在廢品率相對較高的機率,因此,錢局在安排錢工雕琢時,當非一人或者只雕琢一枚,而必然是同時雕琢數枚。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因為前述之原因,使得小平雕母錢實際上都非止雕刻一枚,而是數枚,否則,每局都只雕刻一枚的話,一方面便無法滿足翻鑄母錢之用;另一方面一旦雕廢,便需重新再雕而費時;再一方面,若每局只雕刻一枚,又都全部儲存下來並早早入譜記載,這種可能性是大機率偏小的。

綜上所述,愚見以為,有跡象和邏輯表明,清代雕母,同局同年號錢雕母,在雕制時,不是每種錢僅雕一枚,尤其是小平雕母錢。而是數枚同雕,以備鑄母時使用以及防止廢品或損壞。一句話,從邏輯及其道理上來說,這是成立的。而能夠證實這種推論的,唯有發現同局同年號的另品雕母,並經得起審辯,符合雕母的典型特徵,則其實證成立矣。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藉此,檢點愚帳中所藏,正是有這樣的情況存在。閱譜可知,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錢,有雕母拓圖入譜。而愚帳中亦藏有該雕母錢。故而,口說無憑,孰是孰非,就只有透過實物來加以實證了。藉此,特將其帳中擇出,拍照亮相,遣之於此公展鑑賞一番,騾子寶馬,遛遛即明矣。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首識書相。

清晰可識,本品面文“嘉慶通寶”四漢字,背滿文“寶陝”二字。可見其字書寫極為工整,筆劃纖細,間隔有距,橫直豎立。其字,“嘉”字乃為“長橫嘉”,風格特徵十分鮮明,正是嘉慶通寶錢典型的書相,而其餘三字,寫法風格等書相,亦與行用錢書相基本一致。故而,品文識書,其整體書相端莊規矩,官爐製品之貌相,其門得開。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次觀

雕相

展目本品,可見錢體平滑精整,字口乾淨利落,察無鑄造痕跡,其直徑約為25。53毫米,重約5。29克,略大略重於一般小平錢規格。可察其字筆劃纖細,間隔有距,其中,在所以字之字根處和地章接輪處,皆有凹溝槽,此乃典型的刻刀為抬顯文字筆劃所雕刻的痕跡,

此其一;其二,

“口”形之處,呈現上寬下窄的倒金字塔之漏斗形,此也是手工雕刻之典型痕跡;

其三,

可見其雙面稜邊倒角呈斜口狀,典型的手工削稜現象,以防稜邊磕碰損壞而影響美觀;

其四,

錢體通體無砂眼,光整有加,雕母用材特徵鮮明;

其五,

察其材質,乃為黃銅,雖包漿有所掩蓋,然可察其質地精黃,亦是雕母之用材。藉此,觀其錢體,具備手工雕刻痕跡與特徵皆為鮮明,是為手雕之之品,可以確定,其門再開。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再察鏽相。

不難看出,本品包漿裹縛,些許綠鏽點染,獵獲時薄鏽瘢痂略重,為詳察其體,以辯雕鑄,故有清洗洗鏽,方得更鮮明之真容。可察其包漿老道,踏實不虛,抗反覆摩擦,分佈深淺相間,凸顯自然,字裡行間仍留有硃砂痕跡,顯示其早前塗抹過硃砂儲存。而其黃銅質地,銅色彰顯陳舊。一言以蔽之,其鏽相昭然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其門又開,不在話下。

清珍《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賞析

藉此,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此枚“寶陝局嘉慶通寶小平雕母”錢,三相一材,皆凸顯雕母典型的品貌質地,故而謂之開門見山之品,當不妄言。如前所述,譜載陝局此錢雕母,而今又現,觀者心生疑惑,毫不奇怪。然,這種小雕母其時非僅雕一枚之說,亦是道理情理皆可通之,故而,只要其本身符合雕母的諸般典型特徵,包漿鏽色亦能過關,則其便可為實,便可有力證明前述之推斷矣。

目前而言,廣為檢索,此雕母難見實物展示之蹤跡,其存世罕少,便可證明,亦是情理之中,能獵獲收藏與帳中,亦是幸運矣。

原創圖文,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