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當政61年,前往五臺山達5次之多,五臺山為啥這麼重要?

我國曆史上的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這個王朝在後來走上沒落之時,由於當政者腐化墮落,閉關守舊,國力一下子衰弱下來,但是在清朝初期,還是出現過“大治”時期。像清朝歷史上的“康乾盛世”就曾經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整個國家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文化都達到了鼎盛時期。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政府的管理,所以作為“康乾盛世”的最初創始人康熙皇帝當然是一位好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少年時期挫敗權臣鰲拜,成年後又削三藩,戰沙俄,收復臺灣。並三徵噶爾丹。這裡每一件事,在當時都可謂是居功至偉!所以,康熙皇帝也因此成為了清朝歷史少有的一位明君。

但是,康熙執政61年,前往五臺山達5次之多,五臺山為什麼這麼重要?讓這位清朝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君王如此感興趣呢?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簡化成這樣:康熙多次去五臺山到底是啥目的?因為作為一代君王,特別是富有作為的君王,他每做一件事必須有他的政治目的,不會是僅僅為了遊山玩水的。

公元1683年,康熙皇帝兩次前往五臺山,當時特別引人關注。因為在這以前,康熙皇帝剛剛前往“龍興之地”東北巡察,並前往蒙古進行慰問。接著又祭泰山、拜孔子、下江南、謁明孝陵。人們發現:將康熙這一連串的行程連線起來,實質上就是對滿、蒙、漢三個民族的巡察慰問之舉!

康熙想幹嘛呢?想必我不說,大家也已悟到:他想籠絡人心!向社會宣示大清的存在!想天下人在心裡預設他康熙才是天下的共主!古人云: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他首先去他們“龍興之地”去祭祖,以炫耀其霸業!然後去蒙古慰問,以聯合其族友。最後去祭泰山、拜孔子、下江南、謁明孝陵。以籠絡漢人。

可見其謀之深!其志之遠!再後來,他開始前往五臺山拜佛,並前後去了5次,這小小的五臺山有那麼大的吸引力麼?或者,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像他父親一樣誠心禮佛,皈依佛門了嗎?就算是皈依佛門,虔誠禮佛,我國當時的有名的佛門聖地遠不止五臺山一個地方,為何康熙獨“寵”五臺山?

這裡就和五臺山的地理位置以及五臺山的佛教有關。五臺山不僅僅是佛門聖地,它還是我國為數不多的藏傳佛教聖地。康熙去五臺山禮佛的同時,也“禮”了當地的藏民。他們會認為大清的皇帝和他們的信仰相同,所以他們便認為自己是大清的子民。而康熙便是他們的君王!這就是兵書裡常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另外,五臺山地處漢、蒙交通要道,那裡有大量的漢民和蒙民信仰五臺山的藏傳佛教,所以那裡也是漢、蒙的訊息“驛站”。公元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接著又在公元1683年收復臺灣。因此,康熙以這樣的“至偉功業”,在公元1683年兩次前往五臺山,必定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而歷史上也證明:康熙那年2次出訪五臺山引起了國民極大關注。

公元1697年。康熙平定了西北準噶爾之亂。也就在當年,康熙第3次前往五臺山。第4次是公元1700年,那一年,永定河與黃河治河工程完成。可別小看古代治河,在老百姓看來,那可是頭等大事。然後康熙在公元1709年,第五次前往五臺山。這次是專為祈福而去,為誰祈福呢?為皇太后70歲大壽而去祈福。以此來彰顯漢人特別注重的孝道。

所以,康熙執政61年,前往五臺山5次之多,每一次都是利用五臺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宗教信仰來彰顯:大清才是天下的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