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幢背後有故事

興善寺在哪裡

(來源:井陘電視臺)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始於初唐,是佛教密宗一種柱形雕刻建築小品,據佛經上講,將經文刻寫在石幢之上,幢影映及人身,甚至幢上灰塵落到人身上,都可以使人不被罪垢汙染。所以,自唐之後,多有信徒將此捐贈佛寺以

“修福業”,來消災祈福。

經幢背後有故事

迄今,這種古老佛教遺存在河北發現有兩件,一件在趙縣柏林寺,另一件在井陘天護西明寺。其中,井陘的唐代經幢落成於

“大唐開元十五年,比現存趙縣柏林寺宋代經幢年長三百多歲,且幢身滄桑伏筆還引出專家一段分析解讀。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東漢時傳入中國。其

“佛”指佛學,是佛陀創立的真理學說,“教”則是教導方法。後世將這些教導記錄輯成“佛經”。其中,《陀羅尼經》屬於佛教密宗經典,於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

676

年),由波羅僧佛陀波利將梵本帶入五臺山,後輾轉到長安皇宮。永淳二年(公元

683

年)由三藏法師與弟子譯成漢文並收藏宮內。

史料記載,

“幢”最初是佛像前所立用寶珠絲帛裝飾的竿柱,初唐改為石質石刻,由幢頂、幢身、基座三部分構成,上刻佛像、中刻題款、下刻經文,幢節上下之間採取復蓮式座承託連綴,幢座為須彌式,置於殿前庭院內,成為永久性的佛教建築小品形式。然而,這種盛唐崇佛大量遺留卻在唐武宗會昌五年滅佛運動中銷燬,所幸成德軍轄下割據庇護,井陘佛緣僥倖逃過一劫。

目前,倖存井陘礦區天護西明寺,青石材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經幢上刻佛像、中刻

“為國敬造佛頂遵勝陀羅尼經幢” 題款,下刻《陀羅尼經》漢譯經文,中段兩稜面分別有“大唐開元十五年”(公元

727

年)和“乾符五年”(公元

878

年)兩個鐫刻落款。而正是這個落款,引出一段唐代故事……

經幢背後有故事

初唐,佛教文化政治化意識形態治國,護國佛緣厚積薄發。大唐開元盛世,國運中興,天隨人願。地處井陘盆地的天護城治下,風調雨順物阜民康。為感恩福祉,祈願國祚國運安康昌盛。同時,也旨在表明縣治順應朝政,克己理政、行政的政治態度,縣衙牽頭募集善資,於大唐開元十五年

”(公元

727

年),在縣衙東禪院西明寺殿前建造青石材質經幢一座,額題“為國敬造佛頂遵勝陀羅尼經幢”,下刻《陀羅尼經》漢譯經文,以發善願……

經幢背後有故事

時光流水,斗轉星移。當盛唐由盛漸衰輾轉至唐歷乾符五年(公元

878

年)時,天護東禪院這尊歷經唐宗十三帝,年長一百五十一歲的經幢,幢頂已風化散落。當時,井陘縣都維納天護倉專知官張萬誠動了惻隱之心,遂召集東禪院主持僧惠廣、僧人元實等摯友以及虔誠信徒,為續接佛力籌資,以修復殘損經幢,並與當年九月二十日幢頂新鐫刻而成。為記其事,工匠在舊經幢題款稜柱側空面上,加刻了大唐國鎮州井陘縣天護城東禪院其事原委,承辦人,以及落成日期題款。重修後的經幢於是就成了一幢,開元十五年的幢座、幢身,乾符五年的幢頂,重修題款則是舊幢新題。專家講,儘管重修再次開光,起始時間仍比宋景佑五年(公元

1038

年)的趙縣柏林寺古經幢年長一百六十歲,當屬始創初唐陀羅尼經幢的代表之作,也是點亮唐代井陘佛教文化的星星之火。因為,中唐之前,井陘農產尚可,陶瓷燒造發達白瓷走俏,治下相對富庶。加之轄下軍方屯守和工部設監人脈,較早的獲取到朝廷典藏《陀羅尼經》漢譯版本,並以流行款式高規格建造尊勝陀羅尼經幢,領同僚弘法、奉法、守法之先。而晚唐又得到成德軍節度使庇護,成為當時舉國佛教文化極盛極厚之地。

經幢背後有故事

相傳,唐代中後期至唐末,縣域人口聚集地僧尼如雲寺廟林立,香火旺盛的蘭諾比比皆是,如:天長軍寶勝禪寺、顯聖寺、龍泉寺,北陘石鼓寺,莊子頭白馬寺,東柏山靈巖寺,河西龍門寺,西王舍興國寺,測魚壽聖寺,頭泉永泉寺,橫口興善寺,東元村保元寺,南固底福勝寺,冶裡崇安寺,塔寺坪塔寺,南寺掌南寺、西焦村甘泉寺等等,儼然一方佛國淨土。

然而,不知何年何月,盛極一時的的天護城那尊陀羅尼經幢竟然不知所蹤,成為一個有待後人追尋的不解之謎。所幸千年之後,天護尊勝陀羅尼經幢再次面世,好讓後人更加了解這尊國寶,並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