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隴西:甘肅最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地理名詞

隴西縣稱隴坂嗎

人文隴西:甘肅最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地理名詞

隴西威遠樓

王長華

一位學者在談到“隴西”地名時,一再強調,要把“古隴西和今隴西,大隴西和小隴西”區別開來。事實上,不少人對“隴西”的地域概念並非十分清楚。古今隴西不僅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問題。古隴西中既有一個得名(郡治)先後的問題,又有一個大隴西、小隴西並存的問題;今隴西雖僅是一級縣級建置,卻又是三國至清代近1700年的道、州、郡、府治所在地,與古隴西、大小隴西有著難以切割的關係。

“隴西”一詞,最早見於史籍,是記述戰國時,秦國“使司馬錯發隴西”,即派司馬錯調動隴西軍隊,進攻楚國的事。距今已有2280多年了。這時的隴西,泛指隴山以西地區。是“隴西”二字最早見於史冊。

秦昭襄王十八年(前279年)置隴西郡,治狄道(今臨洮縣)。這是隴西置郡之始。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隴西郡為其之一,治所未變。西漢時隴西郡治仍在狄道,轄境約當今隴西、武山、天水等縣市以西,禮縣、舟曲、卓尼、岷縣等縣以北及廣河縣以東、以南的洮河中游地區。東漢西境擴大至今青海省尖扎、同仁等縣以東,南境縮小至今岷縣一帶,東境僅有今武山、禮縣等縣以西地區。永初五年(111年),因羌人多次起義,兵入狄道,便移隴西郡治於襄武縣(今隴西縣),又於124年還治狄道。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隴西郡治由狄道遷至襄武縣。從公元前279年至公元220年,隴西郡治在狄道,凡499年(實485年),這是隴西早期的地域文化概念。

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置渭州,治襄武縣,因渭水得名,轄有隴西、南安陽(原南安郡)、廣寧(治今渭源縣境內)三郡。至隋時,實行州(郡)、縣兩級制,先罷郡置州,後廢州設郡,州(渭州)、郡(隴西郡)治所均在襄武,轄渭源、長川(治今秦安縣東北)、鄣(治今漳縣西南)、襄武、隴西(先改內陶縣為武陽縣,旋改為隴西縣,並非今日之隴西)等五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渭州。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將天下分為十道、六百三十四府,置隴右道。隴右,又稱隴西。古時以西為右,故名。渭州屬隴右道。《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2005年7月上海辭書出版社)載:隴右道“為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之一。開元后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可見在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將全國分為十五道,並將隴右道的治所移至鄯州。之前的78年,隴右道治所當在渭州,即今日隴西縣。隴右道治遷出後,在渭州增設中都督府,州治、郡治、府治均設在襄武縣,當時之隴西仍為隴右政治、軍事中心地之一。《資治通鑑》記:“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宋統一後,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建置,先後在隴西設古渭州、通遠軍、鞏州、通遠軍節鎮等建置,並於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以古渭寨為縣城,始設隴西縣,一直沿用至今,逾910年。

元朝於路之上,陸續分設行省及宣慰使司等機構。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改金國陝西西路鞏昌總帥府為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治隴西,統管鞏昌、臨洮、平涼、慶陽、隆慶(治今四川劍閣縣)五府及秦(今天水市)、隴(今陝西隴縣)、環(今環縣)、河(今臨夏市)、利(今四川廣元市)、蘭(今蘭州市)等二十七州。鞏昌府(治隴西)轄隴西、寧遠(今武山縣)、伏羌(今甘谷縣)、通渭、漳縣等五縣。隴西仍是當時隴右一帶的軍政中心。

明代實行省、府(州)、縣(州)三級制,在今隴西設鞏昌府,領秦州、階州(治今武都區)、徽州(治今徽縣)三州十四縣。因軍、民分治,在隴西還設立鞏昌衛,直屬陝西都司。

至清初,鞏昌屬陝西布政使司,仍轄三州十四縣。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右布政使司移置鞏昌,轄鞏昌、臨洮、平涼、慶陽四府,秦州、階州、徽州、蘭州、河州、固原州(治今寧夏固原市)、涇州(治今鎮原縣東南)、靜寧州、寧州等九州二十八縣。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陝西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為省級建置。次年,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使司。

可見,隴西曾經是甘肅省最早的省會。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秋七月,中憲大夫、鞏昌知府汪元祐在為《隴西縣誌》所作的《序》中寫到:“今年秋,餘奉簡命,來守是邦。抵郡以來,見其山水周遭,城廓壯麗,人物熙攘,闉(yin)匝市輳,煙火萬家 ,固洋洋然一大都會。”

1938年,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察西北教育時在隴西日記中寫道:“四月二十五日……下午重上仁壽山,觀大殿及諸廟……太白故里碑……此間城牆及鼓樓等建築高偉,頗有省會氣魄……”

可見,自曹魏至清末,凡1692載,歷12個朝,在隴西縣境內,存在過許多建置,尤以唐、元、清三代建置最高,轄區範圍最大;隴西既作郡名,又繼作縣名,長達近17個世紀,在中國歷史上尚屬罕見。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下詔隴西為天下李氏的郡望。如今,無論海內海外,凡李姓者,堂號上皆冠有“隴西”二字,更擴大了隴西超越地域範圍的影響。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的發祥地,渭河文明則是黃河文明的人文搖籃,從天水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到臨洮馬家窯彩陶文化,從先皇伏羲創八卦到老子李耳西出函谷關,著《道德經》,許多文化現象,皆與歷史上的“大隴西”息息相關。

自秦代置隴西郡以來,隴西人傑地靈,文脈綿續。從公元265年開始的南北朝晉代以來的1700多年中,隴西曆史上曾經先後有12人封爵“隴西王”或“南安王”或“鞏昌王”或“隴右王”。在千百年的歷史中,十二代王府氣象曾經輝耀隴西,這在中國文化史和政治史上也是相當罕見的。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享有封建社會“黃金時代”美譽的李唐王朝更是將隴西尊為祖庭之地,成為天下之李的朝覲中心。隴西坊間傳說的九觀十八寺更是折射出了隴西人民的宗教文化信仰。在現代西北革命史中,隴西是和平解放的歷史文化重鎮,她的歷史文化遺存因此免遭戰爭創傷。

隴西人民在歷史發展中,英勇與無畏藏一體,溫和與優雅聚一身,其獨特的人文氣息是長期的歷史文化孕育的結果。

隴西作為中國西部的一個區域文化中心,在歷史上具有獨特的文化地位,這也是當今能成為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的100個縣市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