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值得銘記的抗倭英雄-俞大猷

鋒矢和深謀遠慮衝突嗎

世人言,戚繼光如虎,俞大猷如龍,俞龍戚虎,殺賊如土。

—《福建通志·列傳》

提及明朝抗倭英雄,基於大部分版本的歷史課本和各種影視劇的介紹,大多數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戚繼光。但書封上提到的“俞龍戚虎”的民謠從另一方面提示人們,在那個英勇抗擊倭寇的艱難歲月,俞大猷,這個世人知之甚少的人物,他的抗倭功勞與戚繼光不相上下,甚至超出戚繼光之上,如嘉靖年間所取得的幾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抗倭勝利都離不開俞大猷謀定而後動的正確指揮和身先士卒的勇猛頑強。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俞大猷是剿滅倭寇的關鍵性人物,但由於各種原因,俞大猷的功績不為世人所知。因此,本文的作者透過收集各方史料、實地考察走訪積累了大量資料,並去偽存真編寫出了這本基本還原俞大猷人生閱歷的著作,為全面認識、客觀評價俞大猷和還原歷史真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又一位值得銘記的抗倭英雄-俞大猷

在本書的介紹中,俞大猷文武雙全,既能身先士卒不避鋒矢,又能深謀遠慮洞悉大局,常能取斷敵退路、四面包圍、正面進攻、全殲敵人的戰法,屢建奇功。他不僅自身武學造詣非常高,也掌握了非常豐富的軍事理論,並且性格堅韌沉著,這樣難得的複合型人才的養成一定與他早期的求學生活經歷息息相關,這讓我對他早期的經歷產生了興趣。而閱讀完本書前半部分關於他求學的經歷後,我不禁感嘆,一代豪傑的成就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結果,但於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學而不厭孜孜求索,才能厚積薄發,抓住人生中的重要機會。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俞大猷的始祖俞敏曾跟隨朱元璋一同征戰南北,“驅騁天下四十載”,建立明朝後被封為世襲百戶(明朝軍官等級)。父親俞原瓚也承襲了這一官職。出生於世襲軍官家庭,從小習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父親俞原瓚受夠了作為底層軍官不僅沒有什麼“油水”還常常遭受上層軍官的盤剝和呵責的狀況,果斷地為兒子設計另一條道路——讀書入仕。父親擁有一份固定收入,全家人不必為生計發愁,但也不甚富裕,年輕的俞大猷心裡十分明白,俞家沒有更多的資本和依靠,一切的一切,得靠自己努力打拼。這樣的生長環境給俞大猷的性格里添加了一抹堅毅的色彩。

二、學習上的孜孜求索

俞大猷從小修文習武,但他卻並不是淺嘗輒止,而是潛心求索融會貫通。俞大猷天資聰慧、學業優秀,十五歲參加童試考中秀才,可謂是少年得志。他立志做一名經世濟民之才,不願囿於狹小的天地做一名書蠧,但明朝的科舉考試規定用八股文體寫作,思想僵化,脫離實際,這也是他之後鄉試落第的原因。而後他拜王宣、趙本學等精通易學的學者為師,潛心鑽研,吸取各位老師的長處而有所闡發,創立新意,為之後“以《易》演兵”打下基礎。

在武學上,他的荊楚長劍、少林棍法的造詣非常高,但他並不滿足,各門武術、兵器、技藝往往觸類旁通。難能可貴的是,他不論學什麼,都用心揣摩,總結經驗,形成要點,以達精湛之境。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的領導下,他逐漸成為文武雙全的一位名士,即將開啟他波瀾壯闊的征戰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