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各什麼什麼政的成語

從本質上來說,政治是一種社會關係,是

“在特定社會經濟關係及其所表現的利益關係基礎上,社會成員透過社會公共權力確認,和保障其權利並實現其利益的一種社會關係。”

然而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制的統治,將這種社會關係濃縮成了全社會成員,為以君主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服務。

於是以京城為代表的各級城市,發展成為了政治活動的核心區域。雖然宋詞一向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技小道,但在宋代這種流行的娛樂形式還是得到了全民的認可。

除了本身的抒情功能之外,也逐漸增加了言志的功能,在詩文無暇顧及的方面,充實著城市精神空間的內涵。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一、愛國情感

城市政治空間的內涵中,愛國情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宋代歷史的發展內容,充滿了抗擊外族入侵的火熱情懷,抗金抗元的政治局勢,為宋代文學注入了強烈的愛國色彩,就算是以風月豔情、花紅柳綠為主要內容的詞,也

在這種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加入了表達愛國情感的內容,在單一柔婉濃豔中出現了慷慨豪壯的不同聲音。

詞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技小道,也成為了“言志”的工具,在提高自身地位的同時,為城市政治空間的內涵增添了許多情感方面的表達,補充了詩文所無暇顧及的細節。愛國詞因與現實中的抵禦外辱緊密相關,

展示了保家衛國的昂揚、投身抗敵的激情、指斥投降的憤怒、忠而被謗的悲憤和報國無門的惆悵。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這些情感構成了宋詞中城市政治空間內涵的一道獨特風景。要說明的是,詞畢竟跟詩文不同,不可能如同詩文一般詳盡的紀實紀事,而

只能是透過對情感的抒發,來表達詞人在國勢衰微的殘酷社會現實中的心態。

由此建構起來的詞中城市政治空間的內涵,雖偏於情感而疏於寫實,但這種充滿情感的內涵,在結合了現實的城市政治空間的事實之後,也會提供一個理解城市空間的不一樣的視角。值得一提的是邊塞詞。

因為表面上遠離物質意義的城市空間範圍,邊塞詞往往被看作是與城市空間無關的內容。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但事實上,邊塞詞在主旨上是跟城市政治空間的內涵緊密相關的,其中保家衛國的內容,正是愛國詞的核心所在,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南宋愛國詞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邊塞詞,由於戰爭的逐步推進,

比如張孝祥《六州歌頭》所寫“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就將江南腹地看作了邊防前線。

在宋代歷史中,抗金抗元是一個主宰了朝廷政治格局,和國家政治命運的重大問題,許多文人士大夫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都緊繫於此。北宋時期這方面的矛盾在詞中體現得並不突出,

雖然時有西北方遼國、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擾,但割地、賠款等屈辱的合約行為,暫時保住了北宋朝的太平。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北宋的承平時期,除了鎮守邊塞的將領,和朝中少數有憂患意識的大臣外,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國事將危。這一時期的愛國詞,只有在少數邊塞詞中表現出,守邊將士保家衛國的高度責任感和獻身精神,但總體風格是蒼涼孤寂的,

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就因“頗述邊鎮之苦”而被歐陽修戲稱為“窮塞主之詞”。

這種風格雖然有別於唐代邊塞詩那種昂揚蓬勃的氣勢,但其實還是屬於傳統“邊塞詩”的範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新意。直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邊防形勢日漸嚴峻,軍事上積貧積弱的宋朝軍隊節節敗退,朝廷中各方意見在戰與和之間遊移不定,而

金兵鐵騎步步緊逼,終於侵佔了中原地區。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在經歷了二帝被擄、皇室南逃、高宗重新建立起南宋朝廷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鉅變之後,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詞人們面對國家急難和民族危機,紛紛將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注入詞中,

為抗擊外族入侵吶喊高歌,“靖康之難”成為了所有人心中永遠的痛。

宋詞中的愛國詞一脈,自此開始發展壯大。南渡前後、南宋時期、宋末及遺民時期,

戰與和始終是一對最突出的矛盾,城市政治空間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對矛盾來展開的,

也因此在愛國詞中呈現出相對的兩方面內容。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一方面是對山河破碎的惋惜悲痛和積極抗戰的豪情,另一方面是對投降派的指斥和報國無門的哀怨,這兩方面的內容在不同時期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自蘇軾以來開拓出以詞抒發士大夫之情趣,

以往不被嚴肅對待的小道末技,就有意無意開始了向“言志”方向的靠攏,雖然這種聲音還很弱。

在南渡前後,詞人們突逢鉅變,心靈受到強烈的衝擊,在親身經歷了這一場家國之難後,這種“言志”的功能在詞中開始迅速流行起來。現實的政治局勢改變了詞人的政治心態,關注時事政治和社會現實成為了一種“時尚”,也因而成就了愛國詞的發展。

詞人藉助其詞作表達自身對時事政治的態度和情感。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在愛國這一主題思想的指揮下,放棄了個人小我的得失困苦,將關注點放在國家民族大義上,使得詞的主旨及意蘊得到了昇華。在這一時期,抗戰是主流思想,

城市政治空間瀰漫的是一種悲憤哀苦卻又昂揚積極的氣氛,宋詞之風由溫婉柔靡一變而為慷慨激昂。

無論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還是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武將,都將“還我河山”的願望融入到自身的詞作中,表達出不忘國恥、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岳飛的《滿江紅寫懷》可以說是這種政治心態下的典型代表,

岳飛的耿耿忠心和盡忠報國精神隨著這首詞流傳千古,激勵了後代無數人為保家衛國而奮鬥的豪情。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在詞人豪壯雄渾的語句中,橫亙著國破家亡的慘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之句,與詞人曾言“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之語一樣,表達的是一種為國家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決心。清人沈雄贊曰:“《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可以明其心事。”

而所謂“心事”,應該是那個時候所有有志之士收復失地的願望。

在面對這種突發鉅變的時候,城市政治空間的焦點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國難危機上,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自然也被激烈的愛國情懷所充滿。

岳飛詞作中所表達的慷慨激昂的抗戰情緒,在南渡前後的愛國詞中形成了一股氣勢磅礴的力量,衝擊著一切心懷家國的人。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二、求仕之路

由於政治空間的一切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封建朝廷而展開的,那麼入仕做官也就成為了絕大多數中國古代知識分子,

進入這一空間的必由之路。從朝廷來說是為了選拔政治管理人才。

而對於文人士子來說,不管是因為儒家“家國平天下”的理想,還是因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需求,甚至是因為做官之後現實的好處,“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都讓一批一批的文人士子們在求仕之路上前仆後繼。

在有了科舉制度之後,對於文人們尤其是寒門士子來說,求仕之路變得更加切實可行了。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宋代在沿襲唐代以來科舉取士的基礎之上,科舉制度趨向於更加完備的發展。增加了一些有利於貧寒士子的改革性措施,比如取消了參加科舉考試的門檻限制。這就為寒門士子打開了科舉考試的大門,無關門第,只憑個人才學就可以獲得入仕的機會。

科舉可以說是文人士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他們進入政治空間的起點。

以至於唐宋以後,科舉簡直成了求仕的代名詞,這是一場幾乎牽涉全社會所有知識分子的行動。城市在這種金榜題名從此走上仕途的心態觀照下,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物質意義上的城市,

那裡是士子們實現夢想的地方,是一個負載了他們政治夢想的精神空間。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宋代科舉並不考填詞,但由於宋詞與士人生活更貼近的原因及其“緣情”的特點,宋詞在以科舉考試為題材進行創作時,往往更容易揭示士子們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而展示宋代科舉考試中士子們的種種精神面相,

反映出科舉考試在士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對士人生活的重大影響。

第一赴考的期待與艱辛。支援士子們十年寒窗不懈努力的力量,就是參加並透過科舉考試,開啟仕途的大門。一旦跨過這道門檻,就意味著命運的改變,所謂“宴罷瓊林,醉遊花市,此時方顯男兒志”,可以說表達了所有士人的夢想。

因此宋人往往將這種巨大的心理期待,植入送人赴試以及如祝壽等,以“祝”為主要內容的詞作中。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以金榜題名的美好前景來表達良好祝願。第二是及第與落徬的對比。考試之前,各種滋味雜陳,成功的強烈渴望與患得患失的忐忑不安,時時衝擊著赴考士子的心理。考試之後,經過難熬的等待到放榜之時,

原來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計程車子們,立刻分作了兩個陣營,中榜的喜形於色,落榜的沮喪失望。

兩種不同的表現形成了強烈對比,這是整個科舉考試的最高潮部分。事實上及第者的內心,是充滿了理想得以實現的激動的,及第既證明了他們的才學也開啟了仕途的大門,這是改變命運的時刻,其志得意滿的喜悅,不可抑制的流露出來。

相比起考前的預祝來說,現在的祝賀有了實質性的內容。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不管怎麼說,這一場人生之大喜實在是值得大書特書。宋詞中關於及第的祝賀分為自賀及賀人兩種,雖然都是對中榜者的祝賀,但因為作者身份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來。

第三透過其他途徑入仕。透過科舉入仕,在宋時是文人士子心目中的正途,但也有一部分人是透過其他途徑進入仕途的。

在封建統治的時代,進入仕途很大程度上,是為以君王為代表的統治階層服務,那麼不透過科舉,而是直接從上位者的方向突破,無疑是一條快捷的方便之路。有的時候,入仕的機會甚至不是文人自己所求,一點偶然的機會,就可以省卻許多科舉考試的辛苦,

中國封建社會的文人一直都有投贈的傳統。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走這種捷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獲得如同俞國寶一樣的機會。唐代的行卷,其實也是一種用自己的作品作為敲門磚的投贈行為。以此途徑求仕,

一是要對自己的才學有相當的自信,二是要合當權者的喜好,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宋代雖然科舉制度有了大的發展,文人士子們有了求仕的正常途徑。

但倘若在自己的尋找中獲得哪怕一點機會,能減輕甚至省掉在科場之路上拼搏的艱辛,也就有許多士子趨之若鶩了。當然宋代文人士子進入仕途的道路,不僅僅只有科舉和投贈兩種,

但他們圍繞如何進入政治中心而展開的努力,在宋詞中表現得十分有趣。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城市政治空間雖然是一個偏向於精神的空間概念,但在宋代,以封建朝廷為代表的政治機構,則幾乎包含了城市政治空間所有的核心內容。文人士子之求仕行為,

不管是為了實現“家國天下”的理想,還是為現實的好處,都是政治空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將這一行為與他們的交遊唱和、升遷貶譎,以及政治爭鬥等內容同時參看,

可以見出那個時代許多文人士子的人生軌跡,也可以復原出其時城市政治空間的許多真相。

宋詞中的城市精神空間,以及其政治空間

三、總結

所謂國家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一群人,他們有著相同的安全和利益訴求,在遵守一致認同的規範及準則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共同體。因此國家天然是一個政治概念。基於人與國家的關係,

所謂愛國情感其實是保護這一群人的共同利益,所產生的一種政洽情懷。

另外文人士子之求仕行為,不管是為了實現“家國天下”的理想還是為現實的好處,都是政治空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將這一行為與他們的交遊唱和、升遷貶譎以及政治爭鬥等內容同時參看,

可以見出那個時代許多文人士子的人生軌跡,也可以復原出其時城市政治空間的許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