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君”、“父”,什麼意思?

尹繁體字怎麼寫

如果你對上古傳說感興趣,這篇文章有必要讀一下,它對理解先秦文獻可能也會有一點幫助。這不是一篇嚴謹的考據,有些觀點並不成熟,但自我感覺還是經過了思考的,權當是思考的過程,儘量直白。

“尹”和“君”

“尹”字和“君”字其實是同源字,我的理解是“尹”字是“君”字的初文,最開始用的是“尹”字,後來才用“君”字來代替“尹”字的功用,於是“尹”字又做他用。

“尹”的甲骨文字型是以手持杖,有時候左手,有時候右手,這顯然是一個會意字,“杖”所代表的是旗幟或權力,持“杖”之人顯然就是這個群體的首領。

“尹”、“君”、“父”,什麼意思?

甲骨文 尹字

在“尹”的基礎上,“君”字就好理解了,就是持杖之人在發號施令,所以下面加了一個“口”,其字型如下。

“尹”、“君”、“父”,什麼意思?

甲骨文及金文中的君字

需要說明的是,“君”字在甲骨文中出現的頻率不高,但在金文中普遍使用,這也就是我前面提出那個觀點的原因,即:“君”字對“尹”字有一個替代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商代早期及更早時期,部落成員對首領的尊稱其實是“尹”,而到了晚商及周代,“尹”字被“君”字替代,對首領的尊稱變成了“君”,也就是周代“國君”一詞的由來。

在周代,儘管“尹”字不再有首領的含義,但作為上古遺存還是保留了一些痕跡,尤其是東方的古老部落,如受周文化影響較小的楚國的最高官銜叫“令尹”。

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個叫“伊尹”的人,他幫助商湯伐夏桀,那麼這個人又是什麼身份呢?真的像歷史書上所講的伊尹輔佐商湯嗎?

可以確定地說,先秦的儒家文獻及史料都是周代的當代史,也就是說,都是以周代的社會背景來架構的上古傳說,所以他們對周代以前的歷史的理解在細節上都是不準確的,伊尹和商湯的關係即屬此例。

事實上,種種跡象表明,伊尹和商湯並不屬於同一個族群,伊尹是東夷的某一支,而商族的活動範圍是今天的河南東部和河北、京津一帶,他們相鄰但不隸屬,也就是說,伊尹與商湯其實是部落之間的合作,這與姬姜聯盟伐紂性質相同。

“伊尹”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趣,拆分開來就是“人尹尹”,“人尹尹”這個組合在現在是看不懂的,但拿到商代就好理解了,商代晚期有一個最大的對手,就是“人方”,大致在今天的山東省西部,也就是史料所載的有莘氏所在的“空桑”,

《呂氏春秋·本味》有:“ 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

所以“伊”其實就是人方首領之義,所以“伊”和“伊尹”通用,這相當於“濟”和“濟水”的關係,甲骨文卜辭中的單獨的“伊”指的就是“伊尹”,而“伊”與其它組合,如“伊丁”應該就是人方的其它首領。

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麼我們似乎可以有這樣一個推論,即在商代早期,商族與人方是盟友關係,共同對抗夏王朝,而到了晚商時期,兩者之間爆發了激烈衝突,甚至可以認為人方才是率先扛起反商大旗的地方勢力,而晚商的歷代商王始終把軍事力量置於對抗人方的戰爭中,這給了周族崛起創造了機會。

那麼,甲骨卜辭中頻繁出現的“黃尹”又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單獨一篇去講。

“父”

我們再來說“父”,我們今天的“父”是爸爸的意思,但“父”字的本義與“爸爸”卻不構成關係。

“尹”、“君”、“父”,什麼意思?

甲骨文 父

看著“父”字是不是想起前面那個“尹”字了呢?“尹”字是以手持杖,而“父”字更像是以手持棒或武器,這類人往往是部落中的成年男性,在父系社會里,這樣的男性往往是家長,也就是氏族裡掌握權力的人,這與“尹”相似,但又不同,“尹”是部落首領,而氏族是構成部落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父”往往是“尹”的下一級軍事首領,“父”和“尹”都是尊稱,但“尹”的級別更高。

所以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出現的“父”並不是父親的意思,這類卜辭通常都是非王卜辭,被祭祀的“父”通常就是祭祀人的過世先人,所以都是幾個“父”一起祭,當然,這裡面通常會包括自己的父親。

在春秋時期,由“尹”演變而來的“君”成了諸侯的專用稱謂, 而“父”成了卿大夫的通用稱謂,所以我們在讀《左傳》、《國語》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某某父”,凡是這樣的人通常都是一個諸侯國裡重要的卿大夫,而且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封地,這個封地被稱之為“家”。也就是說,在春秋及更早的西周時期,人們通常會管“家”的首領為“父”,“國”的首領為“君”,“天下”的首領為“王”。

說點題外話,“爺”和“爹”其實都是“父”的延伸和變形,所以古代人稱呼自己的主人為“爺”和“爹”,其源頭就是這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