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讖書是什麼書

一、讖緯的起源

讖緯是中國古代預測吉凶的一種神學文化,是讖和緯的合稱。

《說文解字》:“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之書曰讖。”東漢科學家張衡說:“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可以看出,所謂讖,即是可驗證的預言,我們今天常說的“一語成讖”中的讖便是應驗的意思。最古的讖書是《河圖》、《洛書》,讖書多託名於天命、神意。

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說文解字》:“緯,織橫絲也。”縱線為經,橫線為緯,我們今天講的經度、緯度,即是沿用的這個意思。如同“緯”之於“經”,緯書也是相對於經書而言的,即由儒家七經引申而來,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緯書出現晚於讖書,多託名孔子,對吉凶禍福和治亂興衰的現象做出解釋。

後來讖、緯逐漸合流,統稱讖緯。無論是讖還是緯,都是走向神學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潮,這種思潮在兩漢時期盛極一時,讖緯的流行是當時經學神學化的一種發展傾向。

二、兩漢時期的讖緯思潮

兩漢時期的讖緯之學盛極一時,對當時人們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的影響很大。它的興盛迎合了民眾對於未知事物認知的渴望,也順應了“君權神授”合法性的輿論需要,同時,其與兩漢經學的緊密關聯,也給研究經學計程車人提供了“神聖”的學術依據,促使儒學走向神學化。

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兩漢讖緯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哀帝之前,讖緯多是揭示災異,諷諫、批判現實,讖緯學者要麼不被重視,要麼不為所容。

第二,王莽篡漢-劉秀復漢時期,讖緯在“助王”和“擁劉”之間產生分化,但功能上都是為合法性提供論證依據,罵對人的讖緯學者後來都當大官了。

第三,明帝、章帝之後,讖緯輔經、釋經,後來發展為與經學並駕齊驅的正統思想,這時候流行經緯兼修,學好什麼都有飯吃。

在讖緯盛行的時候,仍有一些學者反思讖緯的性質與功能後,提出了反對意見,比如科學家張衡。在當時的文化氛圍下,有這樣清醒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三、經學與緯學的關係

首先,讖緯的最初形式來源於儒家經學,而又不同於經學,它側重的不是對現實的維護,而是對現實的批判,甚至透過對未來預言的鼓動作用,反過來使預言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講,經學與緯學是有一定矛盾和衝突的。

其次,讖緯本身不具備獨立的、系統的理論基礎,決定了它無法與經學徹底分離,也無法取代經學的主流地位,加之社會由混亂走向穩定後,讖緯的功能面臨轉變,以適應當時的需要,因此以緯釋經、經緯合流的趨勢應運而生。讖緯逐漸向正統思想靠攏,並反過來鞏固了經學的主流地位,促使儒家經學走向神學化。

最後,由於讖緯性質和功能的先天缺陷,在與經學並駕齊驅的發展中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端,無法適應維護穩定的需要,逐漸讓位於神學化改造完成後的儒家經學。

四、《三國演義》中的讖緯舉例

讖謠

第六回,李儒建議董卓遷都長安,以應童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於是,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第九回,董卓被殺前,長安又聽到童謠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 “千里草”三字合起來為“董”,“十日卜”三字合起來為“卓”。結果,董卓次日即被呂布所殺。

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夢兆

第三十四回,劉備甘夫人在新野生劉禪,當天晚上有白鶴飛到屋上,高鳴四十餘聲,望西北飛去,甘夫人曾經夢到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生下劉禪後取乳名為阿斗。

第七十八回,一天晚上,曹操夢見三馬同槽而食,便問謀士賈詡主何吉凶,賈詡說:“祿馬,吉兆也。祿馬歸於曹,王上何必疑乎?”結果,後來司馬氏祖孫三代逐步篡奪了曹魏。

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星象

第六十三回,劉備、龐統各領一軍進取西川,孔明從荊州給劉備帶去書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後來在七夕之夜,諸葛亮見正西一星墜地,便大哭:“龐士元之命必休矣!”確實,龐統正是七月七日於雒鳳坡被亂箭射死的。

第七十七回,孔明對許靖說:“吾夜觀天象,見將星落於荊楚之地,已知雲長必然被禍;但恐王上憂慮,故未敢言。”果然,次日還沒天亮,探馬來報,關羽遇害。

兩漢時期的讖緯文化

五、讖緯的衰落

經緯合流的產物《白虎通義》使得經學神學化的過程登峰造極,也標誌著讖緯之學的衰落,實際上,物極必反,反而限制了經學本身的良性發展。使得儒家學說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再為士人所熱衷,以通經起家的袁氏家族選擇了由儒到俠的軍閥之路,許多世家大族不再選擇“學優則仕”的通達之路,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求聞達”的魏晉風流。

從讖緯的興起、盛行和衰落,可以看出,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環境,經學與緯學的內生鬥爭,與形式統一,都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向更加先進的文化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