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佛陀是怎麼點化阿難的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電視劇裡面形象的演繹,阿儺、伽葉兩位尊者的形象可謂是十足的市儈,典型的小人一對。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招待唐僧師徒4人的齋菜飯食,阿儺、伽葉兩位尊者陪吃又是陪喝,臨走時還不忘往自己袖子裡塞點,十足的貪小便宜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感慨:真不愧童年經典,這人物演繹的真是太真實了,真以為是真的)

但是原著中是這樣嗎?我們看原文:

二尊者即奉佛旨,將他四眾領至樓下,看不盡那奇珍異寶,擺列無窮。只見那設供的諸神,鋪排齋宴,並皆是仙品、仙餚、仙茶、仙果,珍饈百味,與凡世不同。師徒們頂禮了佛恩,隨心享用,其實是——

寶焰金光映目明,異香奇品更微精。千層金閣無窮麗,一派仙音入耳清。

素味仙花人罕見,香茶異食得長生。向來受盡千般苦,今日榮華喜道成。

這番造化了八戒,便宜了沙僧,佛祖處正壽長生,脫胎換骨之饌,盡著他受用。二尊者陪奉四眾餐畢,卻入寶閣,開門登看。

看完後,小夥伴們是不是有點明白了?第一點:飯食齋菜,隨心享用,並沒有限制,說明可以無限吃,想吃多少都行,這東西本來就沒有計較!第二點:原著中也沒說二尊者陪吃陪喝,只說了句二尊者陪奉四眾餐畢,陪奉二字,可不是陪著二字,奉以組詞來看,絕對是敬詞。第三點:阿儺、伽葉,是佛祖身邊隨侍的尊者,平時什麼東西沒見過,還會差這點東西不是?

我們既然聊到這,我們就來說說阿儺、伽葉兩位尊者,阿儺、伽葉,在我看來應該是作者的化用,佛經中並未見阿儺、伽葉兩位尊者,只有阿難、迦葉兩位尊者,所以阿儺就是阿難,伽葉就是迦葉,這應該是作者怕辱其尊諱的化用,可能也是怕得罪神仙啊!

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多聞第一著稱。佛滅後第一結集就是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經都是由他記憶背誦出來的,你看厲害不)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稱為“二祖”。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都是能成佛作祖的,會有品性上的問題?)

而在佛陀選擇阿難成為他的侍者的時候(一個公司職員,一下子變成董事長的隨身秘書),他的第一選擇竟然不是欣喜若狂的同意,而是猶豫。後來經過舍利弗、目犍連(都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勸說,他才同意,並提出了三個要求,要求目犍連轉呈佛陀:

①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②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③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阿難尊者

從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阿難尊者的品格,而且當時的阿難尊者僅有二十多歲。這樣品德的人,又如何會貪取小便宜那?只能說作品中的故事情節需要。

說完阿難尊者,我們再看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頭陀第一。何為頭陀那,在佛法的頭陀行中,有以下十大特徵:一、是到人跡罕至的地方修行;二、只過託缽乞討的生活;三、要化緣乞食不分貧富;四、每天只吃一餐,過午不食;五、只穿別人丟棄的衣服;六、只置三件衣服和一隻化緣的缽;七、常年固定在一個地方修行;八、在露天樹下打坐;九、在樹下靜慮思維;十、住在墓地裡。這有這有的修行,才是頭陀,而迦葉尊者就是最嚴格遵守這些而進行禪修的。

而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也不同,他是在佛成道後第三年才成為佛弟子的,而他在成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可以說是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

迦葉尊者在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的統率者,並於王舍城召集主持了第一次經典結集。迦葉尊者後來也(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而迦葉尊者也是禪宗的祖師,佛祖拈花的典故,也是跟他有關。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迦葉尊者

除了兩位尊者的介紹之外,我們再來看,二尊者討要人事的過程原文。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儺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一卷卷收在包裡,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八戒與沙僧挑著,卻來寶座前叩頭,謝了如來,一直出門。逢一位佛祖,拜兩拜;見一尊菩薩,拜兩拜。又到大門,拜了比丘僧、尼,優婆夷、塞,一一相辭,下山奔路不題。

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這是二尊者說的理由,我們接著往下看。

卻說那寶閣上有一尊燃燈古佛,他在閣上,暗暗的聽著那傳經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儺、伽葉將無字之經傳去,卻自笑雲:“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問:“座邊有誰在此?”只見白雄尊者閃出。古佛吩咐道:“你可作起神威,飛星趕上唐僧,把那無字之經奪了,教他再來求取有字真經。”

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這是燃燈古佛的原話,聽之言語,這無字之經也算是真經,只是東土眾僧看不懂而已。有人相助,接下來師徒四人,自然得知這經是無字的經書,迴轉靈山。師徒回到靈山,如來又是怎麼說的那?

卷卷俱是白紙。長老短嘆長吁的道:“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麼敢見唐王!誑君之罪,誠不容誅也!”行者早已知之,對唐僧道:“師父,不消說了,這就是阿儺、伽葉那廝,問我要人事沒有,故將此白紙本子與我們來了。快回去告在如來之前,問他扌肯財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來!”四眾急急回山,無好步,忙忙又轉上雷音。不多時,到于山門之外,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三藏點頭稱謝。眾金剛也不阻擋,讓他進去,直至大雄殿前。行者嚷道:“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儺、伽葉扌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即叫:“阿儺、伽葉,快將有字的真經,每部中各檢幾卷與他,來此報數。”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看原文,行者早已知之,孫悟空是早就知道,就是陪演戲而已。再看唐僧迴轉靈山,山門之外,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眾人皆知道唐僧是來換經的,為什麼唐僧這邊才回來,眾人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一、阿儺、伽葉二尊者,之前幹過這樣的事。二、這件事是事先商定好的,大家都知道,只是按劇本演戲。三、靈山眾人皆有神通,所有發生的事都知道。這三種可能,感覺第三種可能性最大,燃燈古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師,別人知道了未必敢管,但燃燈古佛卻能管。當然了這事如來佛祖肯定也知道,甚至這劇情的發展也都算好了。看如來佛祖聽了悟空的控訴之後,怎麼說的,“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你不要吵了,他們兩個向你討要人事,我早就知道了,但是那我這佛經不可以輕易傳,也不可以空手拿了取,並舉了一個故事例子,一次眾位比丘聖僧們下山,曾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裡給他誦了一遍經,保佑他家裡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就要他三鬥三升的黃金,我這都還說他們賣的便宜了那,讓我後世的徒子徒孫們沒有錢用。你們今天空口白牙的來拿,所以傳給你們了白本。這白本那,乃是這無字真經(佛祖親口說了也是真經),也是好的。只是你們那東土眾生,愚蠢執迷不悟,只可以傳有字的了。如來佛祖早知道,這事沒問責,也沒有懲罰,只說你們再取有字的真經吧!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我們看二次傳經。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窮寒路遙,不曾備得人事。這缽盂乃唐王親手所賜,教弟子持此,沿路化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萬望尊者不鄙輕褻,將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謝。只是以有字真經賜下,庶不孤欽差之意,遠涉之勞也。”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西遊記中阿儺、伽葉尊者為何要屢次索要人事(錢財)?

二尊者,按佛祖的指示,再次傳經,卻依然討要人事,唐僧無奈,只得把紫金缽盂奉上。卻說這,二尊者已經被孫悟空在領導面前被告了一狀了,為何一定要討要這人事那?是真的出於本心嗎?

人事代表了什麼?佛祖說了,不可空取,所以這人事一定要的。但是唐僧能給什麼?我們先看唐僧都有什麼:錦斕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紫金缽盂、白龍馬、行李包袱。一眼看去,唐僧能送的,能捨的,且值錢的只有紫金缽盂了,所以佛祖想要的人事,就是這個缽盂。缽盂代表什麼?一、以物換物,代表這佛經不是白取,不可空傳。二、原文中寫到,這缽盂是唐王親手所賜,這也意味著,這佛經是唐王親自所求,有正統的承認。三、缽盂是僧人乞食用的,也意味著唐王要給僧人們一口飯吃,不可怠慢了佛祖的徒子徒孫們。四、告誡以後的徒子徒孫,你們以後不可隨便傳經,一定要給自己的後代留路。所以這個人事一定要要,而且還要讓自己最得力的兩位大弟子去要。

再看阿儺尊者要到紫金缽盂的表情描寫: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微微一笑表示不甚在意,而最後那句把臉皮都羞皺了,更是把阿儺尊者的真實內心寫了出來,羞愧難當啊!如果一個經常做這種事的人,一定不會羞愧的無地自容。所以,阿儺尊者也是出於無奈,這件事情一定要做的。

(作品原創,未經允許,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