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呼吸法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禪定入門要呼吸嗎

很多學者都把《道德經》認為是一本哲學書。

但其實《道德經》在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的,應該在生命科學方面,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修行方面。(有關生命科學的說明在本人寫的《儒釋道的真正本質是什麼?》這篇文章裡。)

比如前文裡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還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其實都是修行人在修行方面的訣竅。

《道德經》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呼吸法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一句也是非常重要的訣竅!這句話所寫的是一種特殊的呼吸法門!

這種呼吸法,有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字,叫“龜息法”。

傳說中,有一個人在市場上買了一隻老烏龜,看其可憐就把它放生了。當天晚上,他夢到一個道人教了他一種呼吸的方法,他在夢裡學了,醒來後竟然還清清楚楚,於是他就這樣天天訓練自己,結果活得很長壽。後來他遇到一個道士,道士告訴他,那個道人就是烏龜變的,它教的呼吸方法正是烏龜的呼吸方法,因為學了這種呼吸,所以你的壽命就延長了。

據說,烏龜的壽命之所以那麼長,就是因為它的呼吸“綿綿若存”。

《道德經》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呼吸法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若存,就是說呼吸要儘量地綿長,像抽絲一樣又細又長,而且要連綿不絕。

佛家同樣有類似的呼吸法門,比如數息觀,也叫安般念。安是入息,般是出息,意思就是指入出息。

為什麼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印度的兩位大智者、大聖人、大成就者,不約而同地教導大家修行要注意呼吸呢?

因為呼吸是一種不會丟失的存在。

呼吸隨著我們肉身的出生而來,隨著我們肉身的衰亡而終。呼吸是貫徹著我們的存在而存在的!

如果在關注呼吸中修行,修行就能貫穿我們的整個生命!

什麼叫“若存”呢?

因為你的呼吸,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修行的精進,你就會進入到一種叫“胎息”的狀態裡。

而同樣,在佛家的禪定修行中,當你進入初禪的時候,你的呼吸就會越來越輕、越來越長,綿綿若存。

《道德經》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呼吸法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用之不勤”,勤是執著,

不勤就是不執著,就是無為。

我們的確是要透過訓練我們的呼吸來修行,但是修行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執著它,不能過於強化它。

我們用一個故事來理解這個“不勤”。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蘇東坡,其實對儒佛道的修行頗深,他的故事有很多都被流傳了下來。在蘇東坡臨終的時候,他的朋友提醒他說:“現在正是你著力的時候,你要著力啊!”蘇東坡卻回了一句:“著力即差!”

從“著力即差!”這四個字就可以看出蘇東坡的修為的確不錯,說得十分到位。因為一著力、一執著,就錯了。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樣的呼吸方法一定成為一個修行者日常生活的常態,而不是一種“特殊態”。

所以,我們需要恆常地訓練自己,到了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程度,我們會自然地進入到這種呼吸模式。最終,一直安處於這樣的境界裡,既不著力,也不丟失。

至少,當我們把這種呼吸方法完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會得到很多好處,比如增強免疫力、增加壽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