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人生苦惱,方顯雲淡風輕

什麼是五陰熾盛苦

看破人生苦惱,方顯雲淡風輕

世尊(佛陀)在得道前,貴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太子,因“四門遊觀”而切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為覓得滅苦解脫之道而出家修行,後證得洞徹宇宙人生真實的大覺,創立佛教,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族的聖人)、佛陀(大覺悟者)。

在佛陀看來,人生的一切痛苦,歸根到底,皆由生於世間,不容選擇地稟受此不完美的生命形態、生存條件、心理活動所致。有生必有死,意味著所謂人生幸福永遠終結的死亡,成為人生不可避免的最大痛苦。於是“斷煩惱,了生死”,被佛教看作人生的根本問題。今天我們就人生之苦來簡單聊一聊,順帶簡要說一下佛教離苦得樂的方法,以期使終日忙碌,不得消停的現代人得到些許心靈的慰藉。

看破人生苦惱,方顯雲淡風輕

佛陀在證道後,總結出“人生八苦”,分別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現將這八苦簡單介紹如下。

生苦:嬰孩在母體中時,終日被羊水包裹,如囚牢獄,嬰兒從母體誕生,都是隨著哭聲而出生於世間,此苦與生俱來,不容稟受。

老苦:世事變遷,歲月無情,人老時,形枯力弱,神衰智鈍,皆感世事無常,時感離世前恐懼,是為老苦。

病苦:身形病患,坐臥不安,人食五穀,皆有病痛之患,病痛來臨之時身心交瘁,意志消沉,是為病苦。

死苦:臨終之際,親人眷屬,哀聲一片,終者無可選擇,是為死苦。

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就像瓊瑤式小說,感天動地,實為人生一苦。

求不得苦:事不順心,欲得偏失。此苦為現代人,人人具之。為金錢,為事業打拼一生,而欲求不得者,比比皆是,因不得者而身心焦慮,鬱鬱寡歡,苦不堪言。

怨憎會苦:你爭我奪,明爭暗鬥,為所謂利益,或朋友翻臉,或親人反目,爭得不可開交,一時貪、嗔、痴具顯,是為怨憎會苦。

五陰熾盛苦:五陰煩惱,如火熾盛,焚燒身心。五蘊名色舍內逐外,我執深重,實為諸苦之源。

以上八苦中,前四苦屬身,由五蘊假合成的色身發生。後三苦屬心,由六識妄心攀援外境而發生。最後五陰熾盛苦,則是由身心共同發起,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諸苦都收攝在此苦之中。

略說了八苦,我們再說說“三苦”。何為三苦?曰:苦苦,壞苦,行苦三者。苦苦就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所遭受的苦,如天災人禍,生存環境的惡化所逼等苦,此苦受是唯苦無樂,故稱苦苦。壞苦者,有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如富貴家庭一旦失敗所受的苦,所謂樂極生悲者,稱為壞苦。行苦者,“行”為自然遷變之意,由身心環境無常所生之苦。如幼而轉老,壯而忽病,生而老死,皆是無常轉變所生之苦,曰行苦。以上捎帶提及三苦,作為概念提出,不做深解。

看破人生苦惱,方顯雲淡風輕

以上八苦包括了我們生而為人一世間的所有苦難,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就個體而言,由這八苦依個體自身情況又會形成千變萬化的無量諸苦,說不能盡。然而,使我們一生感受到這一切苦厄的終究是什麼原因呢?

追本溯源,形成種種苦厄的原因,皆在於一切眾生迷執由名色假合的五蘊之身為實我,由六根不斷外緣六塵,再由第六意識妄加分別,更進向外趣馳,造種種業。由六識妄心的分別,產生種種喜樂愛憎,被第七識意根所牢牢執取,演化成牢不可破的我執,由我執故而產生種種貪戀取著,於是貪、嗔、痴一時並起,煩惱叢生,苦難不斷。因此,簡言之要想斷除人生諸苦,非得要停止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斷除第七意識的我執。說來就兩句話,可是做起來卻難如登天,非修行人不得入,非般若智慧不能除。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句話就是心經精要,滅苦之原。我等凡夫非大菩薩,自難體會“深般若”之觀照行境。但人生之苦非般若智慧不能斷,即亦深刻體悟到“五蘊皆空”的義理,才能在根本上斷除諸苦,此亦為修佛之根本。我等芸芸眾生,與五蘊色塵終日為伴,實難體悟五蘊皆空的道理。但我們如果在這般若智慧的義理上有所感悟,對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難題也是大有裨益的。如了知人生無常,則可在生老病死間,淡定自如;如能減少貪慾,從而減輕我執,則能在面對生活諸多苦惱時,放下看淡,減少痛苦。雖不能用“戒,定,慧”去對治我們與生俱來的“貪,嗔,痴”,但如能瞭解其中少許,諸善奉行,諸惡不做,也能解決我們人世間的大部分苦惱。

本文旨在簡要介紹人生諸苦及成因,對如何解決這一人生大事實不能闡述周全,因如實解決這一問題則必徹見宇宙人生實相,而這一切非要真修實證才能入,已不是言語文字所能及!“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間密義又豈能言說?

佛法般若,斷苦除厄,真實不虛!

看破人生苦惱,方顯雲淡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