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史鉤沉——浦陽於氏源流考

左溪玄朗大師是誰

赤雀柄戶兆姬昌,白魚躍舟滅殷商;

藩封邘子沁水上,鎮疆立業八百年。

東海於公仁德遠,漢魏勳臣簪笏揚;

隋唐學士文章顯,宋室五奎冠浦陽。

一、于姓來源

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本姓公孫,因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所以改姓姬。黃帝子孫眾多,被分賜12個姓,姬姓為第一個姓。上古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都是黃帝的後代,商朝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都是黃帝的玄孫。后稷繼承姬姓於召,今陝西武功西南。教民以農桑,其子不屈生鞠,鞠生公劉,公劉生慶節,慶節建國汾地,今西安汾州。子皇僕生差費,差費生毀隃,毀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亶父,古公亶父遷國歧山,生太伯,虞仲,季歷。太伯,虞仲讓位,季歷傳位,生姬昌,即西伯候文王。姬昌第2子發,興周滅商,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周武王建國後,分封功臣和親屬,其子叔封於邘,大約在公元前1056年前後。邘叔建邘國,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邘;至公元前519-前476年間,周敬王伐邘國,邘國人在手臂上刺‘於’字以便日後相認。國滅後,後代子孫便以‘於’為姓。據有關資料稱,於氏自邘叔第一代至第二十五代,主要在邘國境內繁衍生息,其時間跨度約800年,後由於人口增加,加上災荒和戰亂,於氏在戰國末年開始向外播遷。

二、望出東海

於氏遷到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的一支,西漢時[約公元前130年]有於公,為縣獄吏、郡決曹。秉公無私,斷案廉平,多積陰德,不要說平人,就是身陷囹圄的服刑者,只要案子是於公所判,都甘心伏法,無一怨艾。最著名的平[孝婦案],得到東海百姓一致稱頌。郡裡有人為他立生祠,號於公祠。於公生六子,定國、佐國、護國、贊國、翊國、衛國。長子於定國,字曼倩,宣帝時任廷尉十八年,決獄審慎,有疑者皆從輕處理,當時稱他能‘決疑平法’。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為丞相,封西平侯。漢宣帝御賜功績贊曰:“位列紫垣,職任擎天之柱,望隆雕闕,功標浴日之勳,玉牒流芳,侯封世襲”。定國一生忠心事漢,在相位八年。定國子永嗣父爵,官至御史大夫,娶館陶公主為妻;永之子恬嗣西平侯。定國兄弟多在漢為官,因此這一支於氏世代官宦,繁衍昌盛,成為東海望族,是於氏各支派中的佼佼者;於氏望出東海來源於此。於氏在東海約從第二十六代至四十六代,時間跨度約500年,其間歷秦,漢,三國,晉等諸朝代。。

族史鉤沉——浦陽於氏源流考

三、恩沾魏闕

西晉惠帝元康5年,奇戶招訥晉人,代人衛操與從子雄及同郡箕詹往依拓拔氏(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於公後代中有一支也融入鮮卑族,改為萬紐於氏。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從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後,又將其恢復為於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於慄磾為冠軍將軍,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外都大官新安公於慄磾攻金墉,癸卯河南太守王涓棄城,明元帝以慄磾為豫州刺史鎮洛陽。慄磾之子洛拔任侍中尚書令,生六子烈、敦、果、勁、須、天恩,都在北魏做官;烈官領軍,爵洛陽侯,其子忠延昌中為相,總宿衛參朝政。烈弟果為開國公;敦景明中為徵虜將軍,恆州刺史;勁官領軍,女為宣武皇后;須為鎮南將軍肆州刺史; 天恩為內行長遼西太守。慄磾家族在北魏,累世貴盛,一皇后,四贈公,三領軍,二尚書令,三開國公。天恩子仁生為大中大夫;仁生之子安定為高平郡都將,安定生子提任隴西郡守,建平郡公。子提子謹、字思敬,從孝武帝入關,遂為京兆長安人(今陝西西安市),後在北周為官。孝武帝保定三年三月謹任太師、封燕文公。謹生九子,實、翼、義、禮,智、紹、弼、籣、廣。實北周靜帝大象二年任燕公大佐輔。翼為北周宰相,11歲娶西魏文帝女兒平原公主為妻,大象初,翼徵拜大司徒,靜帝下詔令翼巡視長城,設立亭障,西至雁門、東至竭石,創新改舊,仍任幽州總管。義封建平郡公,智為齊公大司空。從慄磾到謹,從北魏到北周,二百年間七代人[47-53代],纘纓袞袞,世世為官,如此貴盛,實有大勳力於魏闕所致。此間於氏以河內為郡望。

四、隋唐風采

隋初,於實次子仲文隋高祖拜行軍大元帥。仲文有勇有謀,英勇善戰,隋煬帝時遷左翊衛大將軍延壽公,參掌六部選事。於氏一家為隋朝開國掃清道路立下不朽功勳。仲文弟象賢是驃騎牆大將軍。於翼在隋朝官拜太尉。其子璽為江陵總管,黎陽靜公。義長子宣道為隋上儀威安獻公,次子宣敏為隋奉車都尉。宣道子志寧、慄磾十三世孫,於義寧元年(公元617年)棄冠士縣令與安養尉顏師古、長孫無忌同竭見李淵於長春宮,李淵用志寧為記室,建唐後,志寧為唐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參與編輯各種律令、禮典並與李績主持修訂《本草》及圖。貞觀十三年志寧為左庶子,十五年為太子詹事,永徽二年八月志寧為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顯慶四年夏四月丙辰,志寧為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志寧元孫休烈天寶中為翰林學士、工部尚書,東海元公,在朝為官達三十餘年。休烈子益、肅皆翰林學士,益為至德中學士,肅為廣德中學士、給侍中。肅子敖為吏部尚書,敖之子琮,尚廣德公主,相懿宗。其兄珪為大中三年狀元,瑰為大中七年狀元,涓為平廬節度使,球為進士,皆清要。於琮妻廣德公主動遵法度,事於氏宗親尊卑無不如禮,深得內外稱讚。象賢第二子德威益州卑縣令,孫元範為顯武令,曾孫汪為秘書監,後因武氏之變,燕居林泉。卒贈為刑部尚書,大司寇。汪第三子夐起家益州東陽主簿,四徒官至寧州真寧縣令,後遷至泗州司馬;其為人剛正不阿,尊有道而疏利權,天寶末,受制於權奸楊國忠,李林甫,故官止郡佐,但慶延身後也三追命自密州刺史吏部尚書以致於論道焉,贈司空。頔唐憲宗元和三年為司空平章,相憲宗。其長子正,為太子贊善大夫。次子方,為秘書少監,三子敏為太常丞,四子季友尚普寧公主,殿中少監駙馬都尉。頔任湖州刺史時曾疏通南北朝所開的西湖溉田三千頃,頔元和中遷居浙東。頔從侄興宗河南少尹寶曆二年任東陽令,後為洋州節徒。翼裔孫邵唐天寶末年進士,補校書郎遷刺史進諫議大夫、升吏部侍郎為三司同知貢舉。至後梁,珪之子兢於梁開平二年(908年)由吏部侍郎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在位七年。唐代于志寧、於休烈、於益、於肅均為翰林學士,所以人稱“於氏四學士”。南宋乾道宰相洪适在於氏宗譜中留詩盛讚貞觀學士于志寧。詩曰:“早歲登瀛近九重,玉堂金馬誰能同,朱程學問群臣倡,班馬文章歷世宗。楓陛草麻揮彩筆,瓊林宴賜謝黃封,群經刪削嘉華藻,更有何人第一功”。此間於氏居洛陽,以河南為郡望。為於氏第54代-58代,時間約200餘年。

五、浦邑蕃宗

浦陽於氏始祖汪是唐顯慶太子太師志寧從侄,官至秘書監,因武氏之變,燕居林泉,遷浦陽雙溪石明堂,因愛名山秀水,遂家焉。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其子夐以親老乞休。夐字靜修,號玉衡,即浦陽於氏譜載諱平者也;生四子頗、坯、頔,頃。頔字允元,自幼聰敏,英朗宏達剛方博厚,才可以捍大患,學可以拆群疑。以政績為朝廷所重,官至司空平章;頔生四子。正,方,敏,季友。頔孫逸仲,號勝宗,為婺州知事,曾相地西溪,後宦亡於婺;生子甯字伯昭,號元真,甯生暠字志遠號漢公。暠生四子立、璧、房、清穆。長子立生德封;次子璧遷諸暨茨塢,為茨塢於氏祖;三子房生二子世封、正封;至世封孫濱重遷西溪,於氏自遷居浦陽雙溪至濱凡十代。人不盈百數,最後於西溪聚族定居,譜牒中有三遷聚族之說。有鄭海正詩為證:“門閭高大漢於公,治獄仁洪世顯榮,累朝文武褒封疊,歷代英賢禮樂崇;婺州良宦沅綿遠,浦邑蕃宗脈恆隆,三遷聚族居鱗族,環溪映瞰巍峰x”。葉伯常在於譜明宗詩中也寫到:“正明定分樹倫綱,宗譜森然世系藏,創業每思周武達,振緒遠因漢相昂,忠孝滿門標史冊,義貞奕葉播詞章,三遷聚族芝山美,箕求洪紹祝文昌”。由此看來浦陽於氏聚族之處又名芝山。從濱以後,浦陽於氏在人口上開始繁衍昌盛,當時浦江有“東鄭西吳,南於北戴”之稱,為浦陽望族。其後裔又分出許多支派來。

六、七曜聯輝

於公39世孫於暠有學行,尤長於文辭,會五季之亂抗志不仕,以布衣終,後以第三子房貴贈大理寺丞。早在北宋初年於暠辦義學於西溪,建義館,請有名望之儒尊執教,供文房經書以給族內及族鄰子弟同學科業。暠長子立,北宋天禧二年鄉舉進士,次子璧,天禧五年鄉舉進士,官至漢陽刺史;三子房為景佑元年進士,官至朝奉郎,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應天府南京留守司兼畿內河隄勸農及管勾開治溝洫河道事,上騎都尉 ,賜緋魚袋,資善大夫,吏部尚書。而幼子清穆也以文名,出家左溪寺,為左溪第四代住持。房之子世封、正封同為慶曆二年進士,人稱‘雙璧’。廬陵歐陽修有雙璧詩一首為贈,同朝唱和共十五人,贈與世封、正封為賀。歐陽修詩云:“曾作當年一字師,崑山良璧露雙枝,玉工未顯通明殿,金榜題名先是時”。世封官至翰林校勘,大理寺卿;正封官至兩淮置制使。慶曆五年五月七日,宋仁宗御賜於氏七星手札,命中書科王素書‘於氏七星’四字以彰其美。手札雲:“婺州於暠,子立、璧、房、清穆、諸子世封、正封皆善屬文而名有文集行於世人號曰七星集,然立、璧、房、世封、正封雖為舉進士,皆貴,而清穆則不然,乃以文辭儒雅之人而出家,其不貴者猶貴也。朕實嘉之,所以命中書科王素書‘於氏七星’四字,以彰其美而因有札雲。世封、正封嘗當寶之哉”。明代宋濂在‘浦陽人物記’中將於房列諸文學之首,並贊曰:“天聖、慶曆間縣之能文章者,惟於房父子為盛”。邑人贊於房父子開浦邑科甲之先聲,列於房於鄉賢祠。於氏後裔因而以“七星世家”為堂號。

族史鉤沉——浦陽於氏源流考

七、左溪豐碑

唐開元十一年,元朗大師定居左溪山,浦陽於氏始祖平為玄朗大師築屋室。玄朗大師乃天台宗八世祖。在左溪‘重山深林怖畏之地,獨處巖穴凡三十年’,道行特超,誦經則翔禽下聽,食畢則群猿捧缽,盥於池中。平與唐相李華併為之記,“左溪師塔銘並序”碑文尚存縣誌。唐天寶十三年,玄朗大師去世。至開寶中,其間二百餘年左溪寺 無嗣居人。平曾孫伯昭傷先人之所為,念大師之道場廢壞,又斬茅除榛,搜材發石,重複其屋室,並上狀請吳越王錢氏題匾曰‘雙溪寺’。又上狀請十方說法住持,終於請到了杭州大比丘寶初前來左溪。到太平興國八年,於暠繼承父志,竭盡其力,終於完成了佛殿建造,並設立了菩薩像,寺中一切開支供給均由於暠一家獨供,長達四十多年。祥符中詔賜[普安禪院]。到鹹平二年寶初師去世,又請來了處州大比丘紹筠,暠第四子清穆出家為僧。乾興初年,紹筠病逝,清穆推舉為主持。從天聖三年開始,清穆擴建三門,東西廡十五楹,建大藏殿十六楹,鑄銅鐘4000斤,到慶曆三年,又建方丈住屋六十楹,用檀香木雕塑大菩薩四尊,分別為天竺、彌陀、勢至、觀音,並油漆一新。其間資助大都是暠第三子房所供。從平至伯昭、至暠、至房,祖孫數代人,歷時數百年,始終如一,繼承先人遺志,完成未竟之事業、艱苦卓絕,終於功成,如此善舉實令世人驚歎!這就是浦陽於氏先祖立於左溪山的不朽豐碑。

八、枝繁葉茂

浦陽於氏 遷浦後五代至暠分三支,長子立後裔為一支,現居下於、拓樹源口包括後遷大園及郎家畈均屬次支派;次子於璧為一支,遷居諸暨茨塢;三子於房後裔為一支藉居左溪。三支中又有分遷金華、龍游、蘭溪、蕭山、富陽,紹興、武康、建德、義烏、蘇州等地;浦江目前以於房後裔佔多數。分居前於、樟樹下、水閣、于山崗、浦陽鎮、西於樟樹下、夏禹橋頭、楊林、下宕、官山頭、西莊、荷墳、新嶺腳、杭口嶺腳、前河、大塢、三都羅源、東嶺西山坪、前胡、裡前胡、午佳村、道院前樓、茶壺窯、金山頭前於、下楊等二十多個村莊。於房長子世封后裔襲居西溪為西溪於氏;次子正封后裔遷居深溪為深溪於氏。西溪於氏至濱生二子,長丕丞,幼丕基;丕丞生三子燦、煥、炳;丕基生六子,從龍、從虎、從周、從善、從汾、從道;於是分出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九房。現分列如下:

元房:燦,行百二,生三子,汝年、汝楫、汝為。居西溪。汝年傳三代後繼千十八公後裔雲卅一澤之長子寀之為嗣,至明萬曆五年英十三公諱應演由城南前於遷居十三都三圖樟樹下,至今傳26代,為西於樟樹下派。汝為子天度遷居貴州。汝楫傳至敬十五遷居餘杭。

亨房:煥,字叔晦,行百三,生二子,汝明、汝霖,居西溪,汝明傳四代至勝25、勝42後譜失載,為西於派。

利房:炳,字叔明,行百六,生三子,楷、和、道寧,居西溪故宅,道寧遷浦城;

貞房:從龍,字雲卿,行百一,生一子舉,襲居西溪傳至第三代文遷溪前其子厚遷十五都十字路,傳至行宗一,諱宗隨母遷義烏十四都香山口,官清畈。

仁房:從虎,行百四,生子紹,由西溪遷十五都樟樹下,至八世孫仕良(庸十九)遷居十六都樟樹下。

仁房另一支三傳至行福一公南長子子能,其曾孫學遷溪前,為溪前派一支;次子子牙遷居縣城南門內為南門於氏祖;溪前派傳至廿八世孫行康百八十諱偉松遷大塢,為溪前派後裔,大塢派一支傳至30世諱宏良行恭二百七子維榮遷二都二保山下橋頭;次子維松遷十六都道院前樓,都是西溪祖大塢派的分支。

義房:從周,行百五,生子讓,傳至十二世諱明行崇二由西溪遷廿四都東嶺汪山,為汪山於氏祖。其五世孫道昌由汪山分遷午佳村;道瓊自汪山分遷前胡,九世孫思魁自前胡分遷西山坪;十二世孫大源轉遷裡前胡。另一支十八世滿十七遷居十五都相橋,十九世行廣三十二遷三都華橋頭。

禮房:從善,行百七,居西溪,其後裔遷居前於大同堂。

智房:從汾,行百八,居西溪,其後裔有一支遷居杭口嶺腳。

信房:從道,行百九,居西溪,生子禧,行千十八,傳三代至雲卅十一澤幼子宗之遷今前於,厚一百十八名泉分遷十五都水閣;

至洪武七年啟百十九文慶遷居官巖山腳夏禹橋頭,今稱官巖於氏。其中世寧居夏禹橋頭,元仁居官山頭,祥十八遷居下宕,世彰居西莊,德大居荷墳,仲直居楊林。至明萬曆年間權三公幼子行森三諱嶽超字瓊赤始遷金山頭前於,為金山於氏祖;至堂十五公幼子昌茂聚廿五字正暢於乾隆年間遷居十八都下楊,為金山於氏分支。

而前河於氏,也系澤後裔,由西溪遷居前河為陶嶺派;白棗鋪於氏始祖行明三由金莊遷通化梅溪球樹塢,今名白棗鋪。譜前合前於後獨修。

縱觀於氏源流,在漫長的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於氏先祖為國家,為民眾創立了不朽的功勳,為史冊添加了重墨色彩,在新世紀的今天,於氏後裔更應發揚祖德,忠於祖國,愛我人民,繼往開來,創造輝煌,為振興於氏,譜寫歷史的新篇章。

2002。12。26完稿

2006年8月18日定稿於曦於野竹齋

(所有轉載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其他文章不代表本平臺完全同意其觀點,僅供宗親研究參考!

上述文章及圖片材料版權歸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經同意引用、轉載釋出請註明出處,隨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權歸屬屬於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