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天幕紅塵》(序)

如何度一切苦

聊聊《天幕紅塵》(序)

本來說這個系列改用“讀書筆記”這個名號,因為葉子農有一本讀書筆記,而我又懶得跟有那麼“一幫人”廢話,“這幫人”總愛往“立意高,挖掘深”的所謂高境界裡去,於是冠上了所謂“權謀、高招、模式”等詞語一博眼球,然後胡寫一通,反正就是把丁元英吹成神了。得,《天幕紅塵》一出來,沒有一個神一樣的丁元英二代,只有一個“普普通通”的葉子農,最後還被自己的德行給“害”死了。目前沒見“這幫人”在這個書上沒文章做了。最後想想還是算了,管他是讀書筆記還是聊聊,不拘於形式。

讀豆豆的書,啟發最大的就是讓我深刻的認識了“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當然,認識或者說深刻認識這四個字都不行,就如丁元英說的: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識存在,不是自覺。道理和知識是沒用的,只是有用的一個條件,用才有用。也如葉子農說的:實事求是這話還用我說,耳朵都聽出繭子了,錐子都扎不出血了。可見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包括我),都不能很好的運用“實事求是”,更多的人僅僅是理解了這個道理而已。真正理解和做到,是兩碼事。

再比如說“如實觀照”這個詞,這個詞在學佛的朋友中,基本都聽過也都能理解,但理解就能做到嗎?或者說,這個理解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呢?在我的理解中這個詞,觀是一個動詞,照是一個名詞。觀是一個行為,照是一個結果。觀就是看,照就是照鏡子,照見什麼就是什麼,如實觀照。不能說觀螞蟻,結果照見了一頭大象。所以一定是觀螞蟻,照見的還是螞蟻。這樣或許才能說真正理解並做到了“如實觀照”。這樣一說大家可能都理解了,但真正做到的人,經歷過這個過程,知道在觀到螞蟻時,如何剔除自己的“貪、嗔、痴、疑、慢、執”,然後如實的照見螞蟻本身,或者說境界高的人就不緣起“貪、嗔、痴、疑、慢、執”。就比方說,我看見有些蟲子,渾身雞皮疙瘩就起來了,生怕這蟲子爬我身上咬我一口,這就不是如實觀照了,把一個蟲子觀成了一個能咬人的什麼東西了,事實上這蟲子可能根本不能對人造成任何傷害,僅僅是心理的害怕與擔心而已。所以做到和理解的差別在於,做到的人知道詳細的操作過程,而理解的人,就未必知道其詳細的過程了。所以觀照這個詞,是一個整體的意思,觀了沒照不行,觀了不如實照也不行。

寫到這裡,想起之前看別人寫關於《心經》的解釋提到“觀自在菩薩”的觀是內觀,你說他這個解釋為內觀對嗎?肯定對啊,老話說的: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但是,難道這裡就不能理解為外觀嗎?理解為我去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觀照般)照見了“自在菩薩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心經》是佛與舍利子的對話,那麼實際上就是佛在跟舍利子講什麼事情。站在這個角度,這個觀自在菩薩的觀,理解為內觀,就不那麼恰當了。所以我看到別人這樣理解“觀自在菩薩”的觀時,我認為他可能僅僅是理解了觀,不知道觀的結果是照。或者說,只是把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話拿來組合一下,而沒切身的經歷過“如實觀照”。然後寫這個解釋的人,還說別人解釋的都是謗佛,依我看,說不定他才真的是在謗佛,可笑。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佛學特別強調實踐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看書或看文章,我們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不但要知道觀照含義,更要知道如何能夠做到如實觀照,有了具體的“操作步驟”或者“細則”,我們才有能更好的去實踐,更好的有指導性的去實踐。我們要看到別人講觀照,更要看到別人去講如何做到了如實觀照,如此我們便能學會甄別哪些人是真懂,哪些人不過是照貓畫虎,而不被誤導。

其實我本來沒想寫《天幕紅塵》的讀書筆記,寫《遙遠的救世主》本身就是意外,總的來說,我認為《遙》這本書提出很深刻的概念,不容易讀懂,而《天幕》就寫的相對直白,從操作的層面去入手闡述什麼是“實事求是”,我們又該如何做到實事求是,這樣通俗易懂。

就像一位朋友這樣問到:

我就做我該做的事情(可什麼事情你該做什麼事情你不該做,你心裡要有譜。)。答主,我現在的情況是不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我不知道怎麼去判斷一個事情到底該不該做,就是我心裡沒有這個譜,或者說我不知道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判斷這個譜。

2、尊重客觀事實,首先就是要知道客觀事實是什麼,我怎麼才能知道客觀事實是什麼呢?

其實這位朋友的問題,在我剛讀完《遙》時也一樣遇到了,不知道該如何操作,但看了《天幕》里老九和葉子農的這段對話,對什麼是客觀事實,對到底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就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和認知,老九問的話也是直接問到我心裡去了。

老九等服務員走了,用筷子挑了一下麵條說:“你就拿這麵條打比方吧,我說手擀麵就是比機器面好吃,這算不算路?”

葉子農端起麵條吃了幾口,說:“我給你擀一個,你看好吃不好吃。”

老九說:“你這不是抬槓嘛。葉子農說:“這不是抬槓,你不能說我的手就不是手。說手擀麵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為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是我們說它有漏。實相是什麼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麵糰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總之只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麵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用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於你需要哪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撰面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裡,你這個好吃的麵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係數就很困難。

所以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看到本質,對症下藥才行,唯有看到了本質,才有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術是以道的存在為前提才能解決問題,否則也就止於術了。所以實事求是才是關鍵,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但問題是大家誰不想透過現象看本質呢?於是就有了更深一步的問題,如何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書中那句被“一幫人”認為裝神弄鬼的話:見路不走,即見因果。實際上也是《金剛經》裡那句話:見相非相,則見如來。

那又有問題了,為什麼見路不走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呢?透過現象看本質,還是在“看”上,也就是開頭提到的“觀”,那關鍵是看在哪裡了?是看在了現象上?還是看在了本質上?是把螞蟻看成了大象,還是看螞蟻就是螞蟻?是看山是山?還是看山不是山?還是看山依然是山?

既然寫,那我們明確一下目標,我們看看能不能透過這本書,來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讓我們更好的去實事求是,更好的去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