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悔教夫婿覓封侯什麼意思

王昌齡除了邊塞詩之外,在他過了30歲之後,從邊塞歸來,詩的題材不再侷限於邊塞,他的另一個寫作方向是宮怨詩。今天我們就選一首他的一首宮怨詩代表作來讀:

唐詩閒讀:“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閨中少婦不知愁)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的標題是《閨怨》,寫的是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

王昌齡寫詩如寫小說,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詩人能寫出故事情節,上一首邊塞詩如此,這一首宮怨詩也如此。

“閨”的本意是小門。古人建房,其小門內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閨”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這首詩明明題名《閨怨》,而詩的開頭卻寫閨中女子不曾發愁。最早讀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版本,這一句是“閨中少婦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裡認為:“‘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我私下裡卻覺得,“不知”好像更顯轉折有力,原來不“知”,突然由“知”而“悔”,更有情節感,也更顯“悔”的切膚之痛,這或者可能是先入為主的原因吧。

唐詩閒讀:“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日凝妝上翠樓)

凝妝:盛裝,華麗的裝飾。翠樓,是指塗飾綠漆的高樓,古時女子居住的樓房多塗此顏色,比如:青樓(這個詞後來引申為貶義)。一個居於深閨的女子從來不曾發過愁,或者不知道“愁”為何物,春天來了,天氣回暖,景色一新,她著了盛裝,登樓遠望。她精心的妝扮當然不是因為她有一腔愁緒需要排遣,而是為了欣賞美好的春光。

“忽見”是本詩的轉折點,也是閨中少婦情緒的轉折點。春日登上高樓,“陌頭楊柳色”當然是最常見的景物。楊柳在古代有三種象徵意義:1、最直接的象徵意是代表春天,“楊柳色”在很多情況下代指“春色”;2、“柳”諧音“留”,是古人臨別折贈的代表性事物;3、蒲柳之姿:用來形容女子相貌平平(柳樹是普通的常見植物),也比喻未老先衰,或體質衰弱(柳樹春天最先發芽,秋天也最早落葉,同時柳枝也是柔軟的),有時也用來韶華易逝、容顏易老。

唐詩閒讀:“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忽見陌頭楊柳色)

閨中少婦看到楊柳,並沒有單純地認為這是春色,她更多地想到的是與夫婿的離別,想到的是自己的容顏易老,這麼美麗的春色,夫婿卻不在身邊,少婦開始“悔”了,這當然是少婦的心理活動。讓夫婿出去“覓封侯”(府兵制改募兵制後,立功邊塞成了唐時人們“覓封侯”的主要途徑。)這當然是為了追求美好生活,只是此時的她忽然明白,與夫婿在一起享受春光才是最重要的。為了未來的美好生活,失去當下的美好生活,這是古往今來人類最常見的懊悔。

唐詩閒讀:“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悔教夫婿覓封侯)

全詩寫的是閨中少婦心理變化的一個瞬間,本來凝妝登樓是為了欣賞春光,卻因為陌頭的柳色惹起一腔春愁,詩人抓住的正是這個心理微妙變化的剎那,以詩的形式寫了完整的心理變化情節描寫,全詩像一篇短篇小說,我們來看:小說的三要素全部具備:人物形象:凝妝的少婦,故事情節:看到陌頭柳色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典型環境:春日翠樓。甚至主題思想也是鮮明而集中的: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是“世俗榮華不如朝夕相愛”。當然,它首先還是詩,在文字之外又留了足夠的遐想空間,詩之外可供讀者假想餘地很大,分別多久,遠在何處等等。把七絕寫到這種境界,“七絕聖手”的王昌齡果然名不虛傳。

(【唐詩閒讀】之13,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