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即吾心」——客觀之理存於「人心」

吾心即是宇宙是什麼意思

孟子在談到“四端之心”曾強調人心的潛力是無窮的,認為人一旦把心發揮到極致,便能同時認識人之本性。進一步來說,倘若人能認識自己的本性,便能認識天道。因此,孟子要求人保持靈明的心體 ,存養自已的本性:

「孟子日: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

這樣,人便能從自己的心性中,認識一切事物之理,這就是南宋陸九淵所謂「

萬物皆備於我

」的意思。然而,人們又如何理解這句話呢?甚至,這句話是否能作合理的解釋呢?為了迴應這些疑難,首先是必須針對問題而提出理論上的說明,而建立這方面的理論也有多個途徑。例如,這可藉助康德的「建構」理論(constructivistic approach)。在康德的哲學語言,便是所謂「哥白尼式的革命」。

「宇宙即吾心」——客觀之理存於「人心」

在康德之前,西方哲學家在針對認知心與認知物件及經驗知識之間的關係問題,基本上是認為人對外物的知識,乃出於認知心對經驗事務所考察的結果。康德則認為,在認知活動中,情形其實是反其道而行。這是說,認知心透過先驗的認知形式,把感官材料鑄造或建構出經驗物件及經驗知識。認知心中的先驗形式主要包括感性形式的純粹先驗直覺(指時間及空間)、理解活動的範時,以及理性活動把理論系統化三者。

也可借黑格爾所謂「

凡是真實皆為合理的

」及「凡合理的為真實的」。這就是所謂“The real is the rational and the rational is the real。”在黑格爾的理論中,「真實」是指「經驗」或「現實」,而理性是經驗的客觀結構。「現實」是指過去未來的經驗整體,它是一個無窮的歷程。所謂「凡是真實皆為合理的」及「凡合理的為真實的」是在無窮的歷程中去了解。來作進一步的闡述。又譬如,在佛學方面,《十地經》有謂:「

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我國南比朝佛學中的「地論宗」南道派, 依《十地經論》, 而提出「三界為一心」所作的「阿梨耶識緣起」論。《大乘起信論》有所謂「一心開二門」, 提出「眾生心總攝一切法」等,皆可借鏡。

陸象山則順應孟子的「盡心」而「知性」及「知天」的論點,提出「心即理」說,但卻沒有作任何理論上的說明。很明顯,這種觀點可視為一種 「主體理念論(subjective idealism)」。他認為「心」與「理」是合一的,所謂「

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 。此心此理,窗不容有二」。 又謂:「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見《陸象山全焦》卷一。意思大概是說:由於人心皆反映相同之理,因而客觀之理,是存在於吾人心中,遂謂人心即客觀之理。正如中國民間那句老話說的那樣——「公道自在人心」。

「宇宙即吾心」——客觀之理存於「人心」

同時,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也存在於人心中,故陸九淵又謂「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陸象山全焦·雜著》),「

四方上下謂日字,古往來今日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

」。就價值判斷來說,象山先生不但強調是非善惡有絕對客觀的標準,而且又認為是在人心中所具備的。因此,人只要復其本心,便能成就德行。但是,這種論點只是直覺性的(即:未經過迂過曲折之辯證和深入論證), 其理論的可能性並沒有鋪陳出來。所以,我們只能遺憾的說,這種「心即理」學說,在理論方面只能視為是一種尚「未完成的」「主體理念論」之觀點而已。

相關文章:

中國人的這句口頭禪,源自黑格爾的名言,至今卻被濫用

「宇宙即吾心」本源的心之外,是否有一個屬於個體的心?

如何理解康德的“先驗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