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五蘊:色、受、想、行、識(上)

行蘊是什麼意思

常識|五蘊:色、受、想、行、識(上)

我們唸佛經時,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這個“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五蘊

”又是哪五蘊呢。

,意義是積聚,五蘊即是五種聚合。

五蘊

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

常識|五蘊:色、受、想、行、識(上)

色蘊

:即物質的積聚。色是有質礙,佔有一定的空間,久後會變壞。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的活動現象。比如:礦物是物質,它肯定是屬於色蘊;但是聲音,並非物質,是物質所震動的現象,故它也屬於色蘊。

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

就是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眼、耳、鼻、舌、身--五根;

外色

就是我們所知的外境:色、聲、香、味、觸--五境。

受蘊

: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1、

苦受

:領納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強,身心感受到苦。

2、

樂受

:領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身心適悅。

3、

舍受

:領納中庸性的境,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4、

憂受

喜受

:憂受是擔心、憂慮種種的事務;喜受就是對事務產生快樂的心情。憂受與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續而產生,並非由六根而來。比如你想起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內心很快樂,這就是喜愛。苦、樂、舍三受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所以憂、喜是煩惱,苦、樂、舍不是煩惱。

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為一聚。這個受心所是無量無數剎那生滅的苦、樂、舍三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為受心所。

常識|五蘊:色、受、想、行、識(上)

想蘊

: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也就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六根與外境接觸,內心構畫出種種外境的相狀,對外境起決定的心理,並且安立種種的名稱,既是所謂名相的安立。這個名相是眾生主觀的安立,而在這名相中執著有一個實有的個體。

想蘊跟受一樣,也是從六根而來。眼睛接觸的境所生的這個想,既是顏色的相貌,稱為色相;耳朵分別聲音的相貌;鼻子分別氣味的相貌;舌頭分別味道的相貌;身體分別接觸的相貌,那麼我們的意則分別心念想的相貌。

這些種種的相貌都是我們內心把它構畫出來的。這個想與受一樣重要,因為只要我們在受的同時,我們的意識--心,就來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兒作想,由這個想我們分別外境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聽到的事事物物,過後心中區別它們,都是由想得來的。

常識|五蘊:色、受、想、行、識(上)

常識|五蘊:色、受、想、行、識(上)

| 來自 靈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