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蕭索形容雨行嗎

近來多雨,於我,是最喜歡的天氣。

如今我們都知道,雨是水蒸氣升到空中遇冷凝結成雲,雲裡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足以懸浮在空中時則下降的產物。清晰瞭然,可惜科學的語言總是少了些情緒。

雨本身是不帶任何情緒的,但觀雨聽雨的詩人們有。

詩聖杜甫寫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雨中有欣喜;

韋應物寫雨“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雨中有無奈;

杜牧寫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雨中有傷感;

蘇東坡寫雨“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雨中有閒適;

秦少游寫雨“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雨中有憂愁……

雨是一樣的雨,無非下雨的時節不同,大小不同,而詩人們卻因為各自在當下的所思所想,賦予了雨不同的靈魂。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在歷代詩人的筆下,細雨被賦予的最多的情緒,應該就是“愁”了。像宋代詞人周邦彥的“

敗葉相傳細雨聲,書信也無憑。

”,像李清照的“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再比如晏殊的“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等等。

而在這一眾的寫雨的詩詞中,南宋詞人蔣捷的名作《虞美人·聽雨》則顯得格外特別。

一則這首詞並不似其他寫雨的詩詞僅是將雨作為渲染情緒的配角,它整首詞都在寫“聽雨”,雨是絕對的主角;再者這首詞中雨所帶來的感受是變化的,同是“聽雨”,卻因時間、地域和環境的變化而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詞人也透過對這些不同感受的記錄,回顧了自己一生的悲歡愁喜。

01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白話譯文:

想我少年時,縱情於歌樓,那時聽樓外細雨紛紛,眼中卻只有紅燭昏光之下的盈盈羅帳。

人至中年,委身於異鄉扁舟之上,那時雨霧籠罩,只見得江天遼闊暮雲低垂,雨中一隻離群的孤雁在風中哀鳴。

到如今人到暮年兩鬢斑白,孤立於僧廬之下聽雨。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像臺階前點點滴滴不停息的雨滴一樣無情。既然如此,便不必感慨,且由它去吧!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詞作者蔣捷,字勝欲,號竹山,是南宋末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為“宋末四大家”。和所有的亡國詩人一樣,蔣捷的詞作也大多是抒發江山易主之慟和思念故國之情。

蔣捷是南宋最後的進士,在他中進士五年之後南宋即被草原雄主取而代之。他雖然沒有做過南宋一天的官,但並不妨礙他深愛著那個孱弱的朝代。所以,在國破之後,他深懷亡國之恨,絕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新王朝的官職,頭也不回地隱入了家鄉陽羨(今江蘇宜興)的竹海之中,一心做起了填詞賣字的“竹山先生”。

蔣家原為陽羨鉅族,少年時的蔣捷也曾是個不識愁滋味的登徒浪子,但後來遭逢山河淪亡家國劇變,頗有氣節的他隱居不仕,用本該握如椽健筆經世濟民的雙手去播種漁獵,生活越發潦倒艱難。於是,當人到暮年的他在絲絲細雨中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困苦,往事便彷彿歷歷在目。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詞的上闋便是詞人記憶中的兩幅“聽雨”的畫面

同樣是聽雨,少年時鮮衣怒馬,絲絲雨滴只是享樂生活的佐劑。

煙柳浮華之地,紅袖歌樓之上,少年人的眼中只有紅燭映照之下,層層羅帳之後若隱若現的海棠般豔麗的紅妝。樓外雨打芭蕉聲聲入耳,更給這偎紅倚翠增添了幾分曖昧。

那時的雨,彷彿一簾幽夢,隔絕了世俗的閒愁,營造出一室的悠然。

時過境遷,轉眼間當年的少年已經成年,家國劇變之下,茫茫雨霧是生命零落的註腳。

顛沛異鄉的途中,大江扁舟之中,中年人的心中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自在瀟灑,有的只是漂泊輾轉以及前途未卜的茫然。漫天雨滴落下,砸在烏蓬之上的聲音雜亂而急促,彷彿一聲聲故土難捨的離歌。

江面遼闊,遠遠望去烏雲低垂,彷彿要吞噬這一葉扁舟的去路。濃濃雨霧之中,有離群的孤雁掠過,聲聲哀鳴攪亂了蕭蕭風聲,也攪亂了漂泊人的心緒。那時的烏雲,好像都擠進了心裡,生出無盡的壓抑;那時的雨,也好像都敲打在心上,激起無盡的惆悵悲愴。

那番悽風苦雨之下,不知詞人會在心中叩問多少次“何日歸家洗客袍”?可抬眼望去卻又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詞的下闋詞人將放飛的思緒收回,目光著眼於眼前的雨。

這時的詞人已經兩鬢斑白,人生暮年,經歷了大半生的坎坷,聽了無數的雨,看了無數的悲歡離合,心早已如枯槁,任多少雨也喚不醒生機。

好在還有可以寄身躲雨的僧廬。這雨就好像這困頓飄零的半生,從不會多一絲憐惜。故國已逝,碌碌半生,少年時的放縱,中年時的悲愁,都隨著這一場一場的雨消逝無蹤。而隨之消散的,是詞人心中曾經的悲和喜,皆因他已明白,“悲歡離合總無情”。

只是,真的能夠完全忘卻嗎?少年時的縱情歡樂,中年時的漂泊無依,老年時的蕭索淒涼,早已全部融入了那雨聲之中。階前一夜的點滴零落,落入聽雨者的耳中便化成了對一生滄桑鉅變的追撫:歲月蹉跎的傷感,輾轉漂泊的苦難,國破家亡的悲慟,無盡感傷,無盡悲慨,只是不足為外人道罷了。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無可奈何的雨,這無可奈何的一生啊!

02

我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聽聽那冷雨》中,有一段借鑑了蔣捷的這首《虞美人·聽雨》: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颱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淒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再籠上一層悽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溼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從少年經中年直至白頭,雨在余光中的生命裡,在他的筆下,變成了一種寄託,亦幻化成一種摧枯拉朽的神器,誓要踏平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他透過寫雨,將自己的所想、所念、所愁、所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將自己那顆渴望國家早日統一的心深深地寄託於雨中。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而我們,則可以藉助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更好地來理解蔣捷這首詞的箇中三味。

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時大抵都是任性瀟灑的,青春的萌動,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即便淋了雨,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到了中年,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未來機遇與風險並存,人生陷入越來越尖銳的矛盾之中,每一天都活在焦慮中。這時的雨都會格外刺骨,既容易給身體澆出一身病,也可能給心靈澆出一層霧。而中年人的釋放和蛻變,往往比一場雨更加漫長和煎熬。

及至暮年,人雖已因歷經生命的變故而變得通透,但也會因時光的消逝而變得孤獨和寂寥。雖然生命已經接近了世事看淡的超脫境界,但閒坐聽雨時,還是難免會觸動內心,蓋因為雨中有國家的興衰,有生命的輪迴,也有世事的變幻。

人生一世,不過百年。因為出生時便已確定了最終的結局,所以人生中總會有無解的憂傷,甚至是恐懼。任何人的生命歷程,都要經歷少年聽雨纏綿多情,中年聽雨彷徨迷茫,到老年聽雨感傷無奈的這樣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春雨如絲,夏雨滂沱,秋雨悽清,冬雨寒漠。可實際上,雨都是一樣的雨,它的不同只在於彼時聽雨的心境不同罷了。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同樣,人也不能兩次聽到相同的雨。

生命何其短暫,美好的事物更是如曇花一現,我們在似箭的光陰中飽受時光折磨的同時,跌跌撞撞的人生卻早已都融入雨中。於是,以後我們遇到的每一場雨,便都有了生命的味道。那些或如絲飄灑或如傾盆滂沱的雨,只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們重溫那些曾經追逐過的,擁有過的,失去過的美好,而雨過天晴之後,我們便應該整理行裝,再次上路,去偶遇新的美好。

當我們想明白了這一切,再去讀那首《虞美人·聽雨》時,便會真的有種淋了一場大雨的感覺。

03

蔣捷也好,余光中也罷,其實都和我們一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聽雨中學會了承受和淡然。

細雨不息,打溼了光陰,也浸潤了人生。

當聽過了足夠多的雨,我們便會懂得,悲歡離合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場雨罷了。

既然我們無法左右一場雨的落或停,長或短,那便安心地聽雨吧!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