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楊柳送行人什麼意思

古代許多時候送別都離不開“柳”。比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羌笛何須怨楊柳,有柳;楊巨源寫將別之人,水邊楊柳麴塵絲,亦有柳;李白離家在外,也在“此夜曲中聞折柳”裡,牽起了思鄉之情…古人的“送別”無論透過文字記載,還是腦補都能想象出依依不捨的畫面,有酒、有折柳、有送別的囑咐與祝福,有著隆重的儀式感。

而“

折柳”

是古人送別時贈送的小禮物。今人送別也會贈小禮物,包個紅包送個小物件之類的,以寄託留戀、祝願之情。

但是今人離別贈送禮物的情況並不像古代那麼常見,因為如今交通發達,“離別”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了。小別不過幾天,大別也就是一年半載的。中間還可以隨時利用高科技影片對話,互發照片還可以互相探訪,感覺就像從來不曾離開一樣。

而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道路和交通工具都非常落後,有時候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的路程都要用月來計算。並且古人的通訊也不發達,身處異地,除了寫信,基本沒有其它聯絡方式,寫信也要很久才能收到。最主要那時候人的壽命短,大家都等不起。一次看似普通的離別,往往數年才能再相見,甚至會變成“生離死別”。

因此,古人的“送別”是一種別樣的感覺,蘊含著豐富內涵和情感。我們今天來說道說道,古人送別為什麼要折柳相送。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取其諧音 “柳”即“留”

中華民族是個和諧含蓄的民族,人們的內心有著豐富的情感,卻不善於直接表達。似乎委婉表達顯得人更有涵養,對方更易接受而不顯得尷尬。透過諧音或事物的向徵意義表達感情,是古人常用的表達方式,間接含蓄,意思又很到位。

比如,古時男子提親,要送大雁當主聘禮,就是取了大雁有情、有信的向徵意義;再如,古人下級希望得到上級的

“提攜”

, 便要主動幫上級提鞋。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

“柳”是“留”的諧音,因此送別的時候折柳相送;

便能很準確地表達“送”的一方真心挽留“別”的一方,萬分不捨的依依惜別之情。

據說“折柳相送”來源於《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後來人們便把柳枝當做離別時,情感的載體和代名詞,並逐漸成為一種風俗,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代代相傳。

漢代

“折柳贈別”

風俗興起於灞橋,當時人們送別,一般送至灞橋分手。灞橋在長安城東邊,跨水成橋,曾是西安東去的必經之路。每逢春天,灞橋兩岸萬株楊柳,隨風搖曳,捲起柳絮漫天飛舞,酷似雪花飄揚,為送別增添了一份愁緒。

漢人送客至此橋,有多少執友灞橋相別對柳飲酒吟詩,折枝相送互祝前程;多少夫妻灞橋相別郎情妾意,你濃我濃;又有多少父母送兒遠行,千叮嚀萬囑咐。多情自古傷離別,因各種送別時的離愁別緒往往令人多情善感、肝腸寸斷。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故灞橋又名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現在已然成為了遊人集聚,體味古人送別文化的符號景點。

關於折柳相送,還有一個的感人的故事。宋朝時,禮部的屬官李之問一次機緣巧合,愛上了都城的名妓聶勝瓊。二人一見傾心,正所謂郎才女貌,李之問被聶勝瓊的溫柔所打動,聶勝瓊被李之問的才學所吸引。二人纏綿數日,不捨離別。

到李之問該回家鄉之時,聶勝瓊在蓮花樓擺酒唱折柳詞為之送別,這一唱,酥了李之問的心。李之問咬牙又多留了一個多月。留君數日,終有一別,到了李之問不得不離去的時候了,聶勝瓊寫了一首

《鷓鴣天》

送給李之問。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詩中,再次以柳表達了聶勝瓊“萬分挽留”的那種肝腸寸斷與不捨。

後來,這首詩被李妻發現,李之問只好把這段刻骨銘心的婚外情如實相告。而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情真意切,也被深深感動,不但沒有反對,反而拿出私房錢助李之問迎娶了聶勝瓊。 可見,用柳枝表達不捨,是一種非常走心的方式,打動的不只是當事人。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儘管我們現在不能直接體會那害怕種別後難相見的揪心,卻能從大量的文學詩歌作品中,窺見古人面對離別的無奈與神聖。“酒”和“柳”幾乎是古人送別的標配物件,都是情感的寄託。

以酒餞行在今天仍然十分流行,遇家人、朋友、同學,外出工作、求學、任職,親朋好友總要擺一桌酒宴以祝一帆風順。而折柳的習俗已經有些遙遠了,但仍能體味到禮物雖輕,情誼深重。

取柳枝隨插即活的向徵意義

俗話說“無心插柳柳成蔭”,可以看出柳樹不嬌氣。對生存環境沒有那麼多的挑剔,非常容易存活,隨手一插便是一片成蔭的柳林。沒錯,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插土即活,隨插隨活。

春天的楊柳隨風搖曳、欣欣向榮,給人以生命無限旺盛之感。

“折柳贈別”正是取了柳樹生命力強的象徵意義。

表達了人們祝願外出的遊子,出門在外隨遇而安,艱難險阻生命常在。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據說,楊柳的這一象徵意義還和古代的喪葬習俗有關。古代達官貴人家的喪車,內外都有許多喪具飾品以顯示尊貴的身份,這些東西都是用“柳“來製作的。以“柳”編織喪車車棚,能夠較好地遮蔽棺材,能完成“護衛、護送”死者亡靈遠行的艱鉅任務。山東微山縣微山島發現的漢畫像石中,就有喪車覆柳的內容,也證明了這一習俗的真實性。

在古人看來,喪者出殯和生者遠行,都是別離親人,去到遙遠的地方。都希望路途中沒有痛苦,平平安安。古人總是那麼善於洞察自然,他們發生機盎然的柳枝非常適合寄託這種願望和情感。

柳樹尺斷能植、遍地可生、處處能長。希望離鄉之人就好比離枝的柳條,無論去到什麼地方,都能路途平安順利,快速適應,落地生根。同時也期望離鄉背景的人們在他鄉諸事順利,早日歸故里。

關於這種象徵意義,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無形中給了遠行的人巨大的力量。戰國時期,國家戰火連連,國中別離不斷。人們更加殷切的期望,送別的親人能夠平安歸來。

秦國大將王翦,奉命統兵六十萬伐楚,關中父老結隊送行於灞橋之上,有父母、有妻兒、也有親朋好友。當時正值暮春時節,春風拂柳柳如浪。有人便順手摺下生機勃勃的柳枝,插在將士們的行囊和盔甲上,順祝旗開得勝、早日凱旋。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出征將士果然不負所望,所向披靡,先後平定了燕、趙、齊,完勝歸來。之後,人們便覺得“折柳”是吉祥之物,可以保平安,逐漸形成了風俗。

取折柳辟邪的寓意

在古代,人們的認識能力很認限,很多事情都不能依靠科學去解釋,只能寄託於神靈之類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很多事情古人都講究避邪。折柳送別也取了柳枝能避邪的寓意。

佛教裡,觀世音以柳枝沾水灑向人間普度眾生。因此,人們認為柳有驅鬼魔的功效,可以用來辟邪。所以,柳樹又名

“鬼怖木”

。古時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為三大鬼節,正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

清明時分柳條發芽,這一天人們無論踏青摸清、還是掃墓上墳。人人戴柳,家家插柳,以辟邪氣。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

裡說:

“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古人還將春天柳葉製成“柳葉符”,有驅邪避祟之功效。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代送別時折柳相贈是何意?

可見,柳枝在古人眼中是神聖的,是值得景仰的。離別的時候“折柳”相賠,表達了送別之人希望離家的人出門在外可以得到柳枝的庇護。一路上可以百毒不侵,鬼魅見了也要望而生畏主動避開。確保外出之人早日平安歸來。

總結:

中國是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國度,人們表達情感含蓄而寓意深刻。古人折柳相送,在今天看來是浪漫的,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難怪歷朝歷代湧現出那麼多有名的詩歌文學作品,詠歎這一永恆的題材。

在外求學或是離家工作時,偶爾看到異鄉的柳樹,有沒有覺得思鄉情更濃。就像有一條無形的繩索牽著你的思緒飛到那個小時候最熟悉的故鄉。和朋友離別,是否能設身處地體味到古人將離之時,行者駐馬,伸手接過送行者剛折下的柳條,道一聲:

“煩君折一枝!”

的綿長情誼。

儘管現在的人離別時,很少再折柳相贈,也不再過度傷感。但我們要感謝古時“折柳”詩詞題材的作者,是他們給了我們與古人對話的機會,去讀懂那份濃濃的離愁別緒。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詩歌鑑賞》

《唐人送別詩中淚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