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探真:十萬八千里路哩

竺道生是什麼意思

西遊探真:十萬八千里路哩

美猴王心起動念,眾猴為其編筏渡海,外出學道。著人衣,學人禮,學人言。從南贍部洲渡到西牛賀州,三星洞拜須菩提祖師為師,祖師讓猴王有姓得名,姓孫名悟空。後悟空打破盤中之迷,三更再獲祖師秘傳,學得長生之道,霞舉飛昇。

忽一日,祖師道:“你試飛舉我看。”悟空弄本事,顯神通,踏雲霞,頓飯功夫,返復不上三里遠近,落在祖師面前,道是飛舉騰雲。

“祖師笑道:‘這個算不得騰雲,只算得爬雲而已。自古道:‘神仙朝遊北海暮蒼梧。’似你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雲也還算不得哩!‘”

悟空叩頭再拜,求祖師傳騰雲法。祖師就根據悟空身形傳他筋斗雲。何謂筋斗雲?

“祖師卻又傳個口訣道:‘

這朵雲,捻著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對身一抖,跳將起來,一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

’”“這一夜,悟空即運神煉法,會了筋斗雲。”

吳承恩先生寫《西遊記》,其中的數字多不是憑空而談,信口為之。多有源頭深意,暗含禪義佛理。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悟空的神通筋斗雲中,筋斗雲與十萬八千里就是這樣的。

在前文裡,說到竺道生與頑石點頭。注意到有朋友說沒有明白。《西遊探真》系列文字不採取傳統文字寫法,而是圍繞一箇中心談開,那篇文字就是從儒道釋三家對待無情物石的態度來探討吳承恩先生寫作《西遊記》本意。

不用傳統的寫法就是好鬆開韁繩,更能夠放開去談。文字敘述的需要,有的東西在後面的文字中會逐層來談,故單篇文字多有未解開的結,也就是看似話沒有說完的樣子。

竺道生頑石點頭其背後其實是眾生皆有佛性。

石頭,無情之物。在佛教傳入中土的初期,按照佛家的說辭,石頭屬於一闡體這個範疇。何謂一闡體?通俗地講,第一種是執迷不悟,死不改悔,冥頑不靈。第二種屬於發大誓願未達功成圓滿拒絕成佛的諸菩薩,如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等。

西遊探真:十萬八千里路哩

初入中土的佛學認為無情之物不具有佛性,不能夠覺悟成佛。竺道生是第一位在中土自悟眾生皆有佛性的大師,當他講述他的見解時,他受到當時的僧眾的質難並遭到排擠甚至驅逐。然竺道生並沒有因為受到僧眾的擯遣而放棄自己的觀點。

據說他在遭遇放逐時發誓如果見解與經義相悖,露面就得麻風病。如果見解與經義相通,就成佛列祖。在虎丘面對群石,竺道生說假如我的思想與經義相通,現在對你們這些頑石說法,如果合理就請群石點頭。結果據說群石聽聞竺道生說法後果真點頭。

此事一經傳開,旬日之間,追慕修佛者就有數百人。後來《北本涅槃經》傳入,果證了竺道生的思想。眾僧慚愧,視竺道生為聖者。

石為頑石,聞生公說法而點頭。果證的是竺道生的眾生皆有佛性思想的合理。點是開悟,是聞經後的豁然開通。是無情道有情的覺悟,是喚起一點靈犀心。

中土佛教的眾生有性,從竺道生開始一改傳統的“匪石”無性觀念,從此開始得天地之精華,人力之“龍章鳳篆天符”。頑石非是無情物,只是未逢機緣時。若緣三才巧造化,石破天驚也笑痴。

《西遊記》道山頂那一塊仙石,就是點明石的佛性,不可等閒視之。此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得了靈通,孕育石胎,圓滿之時,迸裂而開,化一石猴。然此石猴,未受教化,無緣機巧,雖持天地初心而未覺。

《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有昔日韶州刺史韋璩居士在會齋後請教六祖惠能關於唸佛往生的解說。韋刺史請教六祖,僧俗弟子,每日高唸佛號,是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惠能大師言道,“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味,見有遲疾。迷人唸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如來說經文上道西方極樂世界離現世有多遠,有十萬八千里。如果心有障礙的下智人,這個距離是遙不可及;而對於上智之人,洞明自性,則很近。執迷不悟,遙不可及,自淨自心,明心見性。近在遲尺。

《西遊記》第十四回有對話,“三藏道:‘弟子乃東土大唐奉聖旨往西天拜活佛求真經者。’老母道:‘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國界,此去有十萬八千里路。’”老母是觀世音菩薩變化身,菩薩告訴西去取經的唐僧,到佛祖的距離是十萬八千里。這個距離也是十萬八千里,也就是悟空一筋斗雲的距離,是偶然巧合還是刻意為之?

西遊探真:十萬八千里路哩

唐玄奘翻譯的《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分·初分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之一》,“佛告善現”,善現是誰呢?就是前文說的號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應當如是教誡初業菩薩,令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求般若波羅蜜多,應如常啼菩薩摩訶薩求,是菩薩摩訶薩今在大雲雷音佛所修行梵行。”

這段經文有兩個資訊,一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到彼岸極樂世界的智慧學就是“

諸法自性畢竟皆空

”,自性性空。所謂空,不是烏有,而是清淨空明。講述這個智慧學的處所是“

大雲雷音佛所

”,也就是《西遊記》中老母口中道的“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國界”。

自性性空,頓悟見性,見性即佛。這十二個字可以看作是六祖惠能全部的佛學精神。何謂頓悟?“一聞言下便開悟,頓見真如本性。”“即使豁然,還得本心。”豁然開朗,雲開霧散,空明澄碧,一片清淨。

頓,廣雅道僵也,僵是倒伏的意思。說文解字說是以頭叩地。倒伏與叩都是形容時間很短。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八千里遠,這個距離對於悟空來說,也就是一筋斗雲而已。筋斗雲就是六祖口中的“一聞言下”之“頓見”,更是豁然之間。

世間最遙遠的距離是心的距離。豁然開朗,便是見其靈犀一點,便是六祖口中的洞明自性,見自上智,遠也是近。心有障礙,迷而不悟,雖近亦遠。

頓悟見性,見性即佛。“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所謂一念,就是六祖口中的“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之“彈指”,就是悟空的一筋斗雲。不悟,眾生與佛,就是十萬八千里,一念悟時,便是悟空“捻著訣,念動真言,攢緊了拳,對身一抖,跳將起來”的倏忽而至的一筋斗雲,見性即佛。

“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國界,此去有十萬八千里路”,既是唐僧西去取經路程距離,也是眾生見心明性了凡即佛的修行距離。

“一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是悟空有神通後行腳的速度,是到天竺國雷音寺的倏然而至,也是見心明性的頓悟!

作者:塘邊四爺,本文經作者授權釋出。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少讀紅樓,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