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服水療法可行嗎?

水,在中國原始民族裡相信它有清潔的作用,是聖潔之物。服水在道教中通常指服飲香水、咒水、符水、井華水等。香水指供奉過天尊的水,或放有香灰的水。咒水指行過咒術的水。符水有兩種一種指符或篆文燒成灰後,用清水衝合,待澄澱後飲用一種指把符篆紙放在白水或加中藥的水中煮沸飲用。

井華水指清晨最先汲取的井泉水,用瓢上下攪動數十次後飲用,中醫認為這種井華水性味甘平無毒,有安神、鎮心、清熱、助陰等作用。

道教認為服水可以療病,可以絕谷。唐著名法師司馬承禎認為“水者元氣之津,潛陽之潤也。有形之類,莫不資焉。故水為氣母,水潔則氣清氣為形本,氣和則形泰。雖身之榮衛,自有內液,而腹之臟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腹胃,益津氣。”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服水絕谷法》稱“飲之多少任意,飢即取水服之,亦無論早晚,日三服,便不飢。初服水,數十日,瘦極,頭眩足弱,過此漸佳口若兼服藥物,則不至虛懾也。”可見道士服水絕谷時,應加服中藥作為輔助食品。推其本意,當用補氣血、安五臟、治虛贏、輕身延年、耐飢寒的中藥,如白朮、黃精、山藥、黃芪、大棗、山萸等。

服水法由來已早,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一書中就有“治卒絕糧失食飢急欲死方”。唐孫思邈《千金異方》卷十三《辟穀服水方》中有“服水禁忌法”一則。宋醫書《聖濟總錄》卷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餌門·治卒絕糧飢憊欲死方》雲“凡修行家忽到深山無人之地,或墜澗谷深並之中無食者,便應咽津飲水服氣以代之。”

服水絕谷法在魏晉唐宋時期頗為流行,這是一種遇到斷絕食物時所採取的應急措施,目的在於減少體力消耗,保持身體內固有能量。這種方法只能救急,毫無醫療作用與功能,僅靠服水來治療身體疾病,是違反科學的。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服食五牙法是怎麼回事?

五牙,牙即牙齒五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唐道士司馬承被《服氣精義論》曰“東方青色,人通於肝,開竅於目,在形為脈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在形為血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在形為肉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在形為皮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耳,在形為骨。”

道教把五個方位與自身五臟、五官相聯絡,形成一套養身修煉方法。服食五牙法又稱鼓漱法,是在清晨四五點鐘,道士分別面向五個不同方位,平坐,雙手握固,閉目,上下左右分別叩齒三遍,用舌頭在口腔及上下左右牙齒表面上攪動,隨時深入呼吸,吞嚥口中唾液。

此法中握固,即指握持牢固,語出於《老子》第五十五章。道經《養生方導引法》說“拘魂門,制魂戶,名曰握固。其法屈大拇指,著小指內指抱之。”握固是道教常用手法,即把大拇指屈向手心,其餘四指抱握在一起。叩齒,即叩擊上下左右的牙齒。道經《九真高上寶書神明經》曰“叩齒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鍾右相叩,名曰槌天磬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鳴天鼓。”道教認為叩齒可以集中精神,辟邪氣。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從現代醫學來看,牙齒不僅是骨之餘,而且同筋骨血脈有關,叩齒能促進牙齦、牙周膜、牙髓腔部位的血液迴圈。叩擊齒部還能使食物殘渣掉除,保護牙齒清潔,增加牙齒的營養供應,使牙齒不易鬆動和脫落,不易生齲齒。同時又加強了咀嚼機能,促進消化系統的功能。現代叩齒和鼓漱兩法經常分開使用。

服食五牙,即服食口腔唾液。唾液是人們必不可少的津液,它含有溶菌酶、澱粉酶、分泌性抗體、水份等成分,具有殺菌解毒、抵抗某些疾病、增加消化功能的作用。鼓漱攪動口腔,能促使唾液的分泌,提高口腔粘膜的正常防禦機能。頻頻鼓動口腔,還可以使嚼咬肌不易萎縮,面頰部不易塌陷。我們認為唾液雖有一定的功能和抗病能力,但是否吞嚥後就可以達到道經所說“諸疾不生,永除後患,老而不衰”的作用,卻值得懷疑,不可輕信。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在施行服食五牙修煉法過程中,道士們強調服食前思想意念要先行通達到各個所要走行的臟腑器官,使五方氣液得以宣通,滋養五臟,周流形體,並且在主觀意識的作用下,還可以攻療五臟疾病。《服真五牙法》說“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又說“令服青牙者,思氣人肝中,見青氣氳,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修服而至,會於脈中,流散諸脈,上通於目。”其他四方氣的循行大體相同。

從今天的科學觀點來分析,在修煉過程中,用意識為主導,建立起條件反射,指導氣運行於四肢、五臟、經脈,這樣的實際現象,在煉功人的身上是屢見不鮮的。但所謂服食五牙,即吞嚥向五個不同方位漱口而獲得的津液,就可以分別治療五臟肢體的疾病,這是漢朝以來的五行學派的神秘理論,目前尚缺乏科學的實證。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飲食療法在祖國早期醫藥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先秦時成書的《周禮》中把當時的醫學分為四種疾醫、食醫、瘍醫、獸醫。居於第二位的“食醫”,即指掌管帝王貴族飲食衛生的營養醫師,他的職責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可見飲食衛生的調攝,是古代醫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早的食療專書應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神農黃帝食禁》七卷。此書早已亡佚,但在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北宋《嘉祐本草》、《證類本草》等醫書中均可見到有關食療、食物禁忌方法的佚文。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食療在隋、唐之際達到了興盛時期,僅就現存古代目錄書所載,屬於食療類的專著就有三十餘種。晤玄子《食療本草》的食療理論及方法,就是在總結前人成就,吸收當時民間頗有療效的食療單方,並結合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晤玄子(或作悟玄子),本名張鼎,唐玄宗時道士。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記載他撰有《食療》一書,日本丹波康賴《醫心方》亦曾引用晤玄子張鼎《食經》。可惜張鼎原書已佚,其內容現只能從《食療本草》一書中窺見一斑。

《食療本草》是唐代中葉一部有關食療法的專著,約成書於開元二十七年左右,原為同州刺史孟說撰,張鼎又補其不足者,合共三卷。此書具有三個特點。首先,書中所載食用藥品主要來源於日常生活,以瓜果蔬菜,米穀草木及動物臟器為藥,食用簡便,寓醫於食。所治疾病涉及內、外、婦、兒及眼鼻口腔諸科,範圍廣泛,適用於男女老少、孕婦產婦和丹石家。書中對藥物食用方法、炮製過程、輔料新增、貯藏方法,以及某些藥物多食、久食產生的副作用等事項,均予以說明。

南渝先生: 服水療法可行? 服食五牙法怎麼回事? 晤玄子與《食療本草》

在正確合理地使用食用藥品方面較以前的同類著作有發展提高。其次,該書充分注意到食療的地區性,對不同地區所出產的食用藥物均廣收博採,對同一藥物因產地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療效也予以註明,還對同一藥品儘量細分出其不同部位的不同療效,以便充分發揮每一藥物的食療作用。

最後,晤玄子在撰寫此書過程中,不僅補充孟洗原書不足之處,而且還廣採前人之說,吸收民間單方驗方,經過實踐,提出新的食療方法和療效。這是對唐代中原地區食療醫學經驗的總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