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訓練這2件事, 強迫症、焦慮症也能康復! 可惜被大多數人忽略

每天訓練這2件事, 強迫症、焦慮症也能康復! 可惜被大多數人忽略

“兩個小人在打架”的場景是眾多心理問題的寫照——心理矛盾性。這不像現實裡衝突的兩個人,是文是武都能解決清楚,發生在內在的心理活動,很多是受潛意識支配的,行動、行為、反應都是下意識的,而這種模型在2-3歲自主意識發展時就有雛形了,經歷幾十年打磨逐漸升級到:

意識不到、也解決不了

為何,它如此“圓滑”呢?其實就是為了自我保護。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思想、行為等活動95%都是自動巡航模式,只有5%是有意識參與的。畢竟,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它也是為了讓我們多省點勁,把更多事情搞成自動化,這是潛意識為我們最佳化的智慧方案、也是護衛我們的方式。就像走路,你不需要考慮邁那條腿、擺哪隻胳膊、腳要怎麼抓地,只要你準備起身,一切都是自動化的過程。但是,在自動化久了,bug就出現了。

需要和想要就是一對矛盾物件,而壓抑就成為了“化解”衝突的利刃。我們兩三歲時,正常的需求、自然的反應,比如說渴了要喝水、摔倒了會哭,當孩子的表達沒有被父母迴應,孩子會壓抑這些“正常的、自然的”現象以避免懲罰。長大後,面對領導或長輩的訓斥不斷迴圈一再壓抑的模式,而不自知。自動化到不自知的程度,好比你說了傷害別人的話,都不知道,它不好解決。直到積累到一定程度,痛苦顯現出來,無法剋制、最終爆發。

每天訓練這2件事, 強迫症、焦慮症也能康復! 可惜被大多數人忽略

一、消化已有衝突——對強迫、焦慮的症狀做工

強迫、恐懼、焦慮等正是矛盾不能被看到,激活了適應性的反應,就像孩子主動要抱抱,孩子投射出對愛的需求,父母“共情”到孩子的需要,同時以“抱抱”的方式迴應,這就是對孩子的認同。透過投射性認同的互動,覺察到這個模式,就能應對投射和認同。接住“矛”和“盾”的兩端了。

正念、共情和投射性認同是三角關係,而正念是扭轉局面的關鍵軸,能夠對此時此刻進行非評判性的、接納的覺察,有所瞭解才是共情的基礎、才能繼而完成投射性認同。這三者得流動起來,而不是自我鬥爭,就好比是水管裡有了水,哪怕是被太陽暴曬,也不會斷裂、不會受到傷害。

把正念當成伴隨在自己生活左右的一種存在方式,深入的去生活、去工作,把自己的身體、思想、生活當成是實驗室。

每天訓練這2件事, 強迫症、焦慮症也能康復! 可惜被大多數人忽略

二、見諸行動——溫和地努力

見諸行動,也就是將潛意識意識化。潛在的衝突表現出來了,強迫了、焦慮了、恐懼了,難受了,它們的出現都是內在心理的召喚,上升到意識層面,告訴我們:不行了,我受不了了,得改變了,這是在給我們敲響警鐘。

改變是改變,但是不要跟自己較勁。天越來越冷,早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內心有兩個人小人開會了:A說,實在不想動、再躺兩分鐘;B說,你忘了昨天被堵門口、摳錢的事了;A:哎,可是真的太不想動了,好睏……不要想辦法支援B說服A,它們是想法,不屬於你、更不是你,你只需要對於它們的出現以正念待之,在恰當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溫和的堅持。

對正在體驗到的焦灼、鬱悶和控住不住,完全不需要費一絲一毫多餘的勁兒,一律的持續的、耐心的一再以正念的態度溫和地努力。它們自然在你持續、溫和的努力中,自動消散。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

記得,一定要對自己用功,在自己的身、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