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總是處於焦慮狀態?

我們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個來自遠古時代的穴居人,被冰封了五萬年,你冰封的地點剛好就在現代一家超市的附近。

突然有一天,這個冰塊融化了。你走進超市,你發現自動門神奇地關閉了。緊接著你看到的是超市內的燈光、色彩和擁擠的人潮,購物車和貨架上的商品像是詭異的金屬版怪獸,你非常迷茫。

這個時候,你身後的一臺機器突然叫囂起來:“裝袋區出現不明物體!”機械的聲音讓你恐懼,你忙不迭地想逃離這個詭異的地方,卻沒想到撞到了玻璃,你大驚失色尖叫起來,而你越尖叫,機器的叫囂聲卻越大。

好的這個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為什麼人總是處於焦慮狀態?

或許你會認為,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想說,這其實是現代人的大部分真實寫照。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科技迅猛發展,社會發生了各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資訊知識爆炸性地增長,讓我們欲罷不能的同時又措手不及。雖然說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是跟著時代在進化,但這個時代的資訊和資源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反應速度和適應能力。

——其實,我們現在仍然是穴居人。

我想列舉一些詞語,大家可以來思考一下這些和人類社會的程序有什麼關係。

金錢、蘇格拉底、金字塔、基督教、指南針、槍炮、飛機、可口可樂、電子郵件、網際網路……

這些詞語我們都很熟悉,但深究下去其實很讓人驚訝,這種變化和發展竟然只發生在過去的四千多年內,而且發展的坡度相當陡峭。

這也就是我想說的,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是過去幾千年資源技術爆炸性增長累積起來的。尤其是如今,網路的發達、新聞的爆炸性播報、社會價值取向的更新,都在刺激著我們。比如說最常見的就是新聞。網路的發達結合新聞本身的輿論性,我們很容易就會被新聞所呈現出的文字畫面所支配,又或者是廣告,像“擁有XXX年輕不是夢”之類的爆款宣傳語,即使這些新聞廣告本身存在漏洞,但處於輿論環境下的我們卻會自我催眠去相信、去跟風。但我們並沒有想到的是,新聞本身傳遞出來並不是真實的情緒,而是感覺。如果我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味跟風輿論,我們不就如同五千多年前的那個穴居人,是那麼可笑。

媒體最擅長的便是利用人們的焦慮心理進行又一輪焦慮的操控與放送,就像“回聲室效應”,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輿論來回重複扭曲,這也是導致現如今普遍頻繁的網路罵戰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人總是處於焦慮狀態?

正如阿倫·沃茨在《反主流文化的文化》所說的那樣:

我們很少意識到,我們最私密的想法和情感其實從根本上來講,並不屬於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思考所用的語言和圖景本身並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而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

焦慮情緒的表現其實是多方面的,它的來源自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焦慮、時間焦慮、社交媒體焦慮、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年齡焦慮等。我最近這段時間看了一些相關的書和紀錄片,我認為不論是何種情境下的焦慮,其實歸根到底都能回到“消費主義”這一角度。

消費主義,最早產生於西方。具體的歷史發展我在這裡也不詳細說了。我想說的是,消費主義影響的不僅僅只是物質層面,我們在物質層面的貪婪會逐漸吞噬我們的精神和心理。

比如網際網路,是透過各種技術連線起來,我們在網上購物、關注別人的社交動態等的過程中,“計算機演算法”會給我們推送同類型的商品或者博主等,這看上去似乎讓我們更加方便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物,但其實“演算法吞噬同理心”這一事實卻在不斷警告我們,如果不走出舒適區,我們就會被網際網路同化。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如今的大眾審美,尤其是對女性的“白幼瘦”審美觀念,使得如今審美單一化甚至病態化,然而審美同化並不意味著全體人類都有與此同化的資源和能力,這也就造成了新一輪的焦慮。

而工作焦慮、時間焦慮其實也是如此,工作的本質依然是現實地獲得金錢與資本,時間管理的本質依然是竭盡最大化實現資源的最大最佳化,這一切都和消費主義脫不開關係。

在這種環境下,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情緒很低落甚至焦灼迷茫,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emo。但我們卻常常會將焦慮等短時間的情緒轉化同抑鬱症混淆。

焦慮與抑鬱,雖然說都屬於心理層面上的問題,但本質上還是不同的。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心情低落的時候,但休整一段時間後,會慢慢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是很典型的一種情緒焦慮的表現。而抑鬱呢?有人會說,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網上查關於抑鬱症的表現,都很符合啊。比如不想動,對什麼都失去了信心和興趣,經常哭啥的。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焦慮是短時間可調節的,而抑鬱是長時間且不可控的。如果說大家的焦慮低落情緒已經持續有一段時間了,還是要去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

為什麼人總是處於焦慮狀態?

這裡我想說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的“精神疾病恥感文化”。生病這件事情,對於人類來說是家常便飯,但你要是和別人提“我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一定會比你和別人說“我感冒發燒了”來得難以啟齒。我覺得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的衝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如今一旦有公眾人物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字眼,媒體便會用極具衝擊力的字眼來報道,似乎這些病症都是罪惡。社會的輿論性和帶來的價值取向,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影響和衝擊,久而久之我們對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便談之色變、避諱不談。

所以,發現了嗎?我們對於“精神疾病恥感文化”的態度,正是我們掙扎於焦慮泥潭無法走出來的根源。那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我們想擺脫焦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直面焦慮,不把它當成一種難以啟齒的疾病。

“在精神疾病這個問題上,意識的覺醒往往就等於方案本身”。去直面焦慮,接受焦慮,釋放焦慮,非常重要。

如果你敢於去直面焦慮,而不是設法將它隱藏甚至逃避,恭喜你,你已經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

然後呢?還是回到剛剛說到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萬物皆過載。我們所在的星球,就是“過載星球”。物質無窮,但人類有限。用最近幾年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斷舍離”。這個概念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但具體如何去做呢?我認為的斷舍離,並不僅僅是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層面。淺顯來說就是剋制、捨棄你不需要的過載物品,深層次的就是扔掉會讓你情緒內耗的心理垃圾。

“也許我們索求無度是因為我們處於無慾無求的邊緣。”我們對於物質上的索求和貪慾,可以反映出我們精神層面上的匱乏和消耗,無止境的購物和消費並不會減輕我們的焦慮,相反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焦慮。因為,人的貪慾是沒有限度的。

“斷舍離”還有一個新嘗試,就是與他人的社交。這並不意味著不與任何人產生交流和聯絡,而是捨棄掉無用的、會消耗你情緒的社交,短暫與他人脫離,迴歸自己。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獨處”。

為什麼人總是處於焦慮狀態?

我認為獨處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很重要的原因是,你獨處時面對的只有自己的身體和思考,你可以最大限度傾聽並遵從自己的內心,這在社交過程中是比較難以做到的。

當你焦慮的時候,我覺得可以適當地離開社交圈,獨自找一個地方,聽聽音樂、看看書、寫寫東西,亦或是看部喜歡的電影、紀錄片,其實這些具體方法是因人而異,只要你能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能量是在恢復就可以了。

還有一個我自己試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近大自然與動物。這是我們永遠的慰藉。我覺得這不需要列舉出大量的文獻和實驗就可以很有說服力,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去公園散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接觸小區裡的貓貓狗狗,情緒便會有一定程度的好轉。

仰望星空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因為我們現在仰望的星空是來自遠古時代,我們看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星星,而且我在一篇科學研究中看到,其實我們身上許多元素都來自於恆星塌縮時釋放的元素。很奇妙對不對,我們居然是恆星凝結的產物。這麼一想,我們人類個體其實真的很渺小,而我們在當下憂慮的工作、房貸、疾病等等,與星空宇宙相比,卻是轉瞬即逝。

下次心情焦慮的時候記得去仰望星空哦。宇宙會對你說,嘿,不必擔心,這裡有比你的生活更大的東西。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任何一種生物或者物品,鳥也好樹也罷,你是虛無亦是萬物,是瞬間亦是永恆,你就是不斷運轉的宇宙。而那些焦慮,又算得上什麼呢?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詩人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寫的一句話:

下雨了,你所能做到的就是,讓它下吧。

是的,讓它下,你的焦慮情緒你也要順其自然。不過,你要留意自己的情緒,你得知道哪些方法能幫你振作起來,並接受那些對你無效的方法。

等你明白雨不過是雨,而不是世界末日時,一切就容易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