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香消玉殞,死後30萬人送葬,7位影迷隨她而去,是誰?

去送葬要注意什麼

追星之風在上個世紀的上海灘就開始狂熱起來了,而更有甚者,因為偶像的離世,傷心之餘還要隨著偶像而去者多達7人。這個魅力十足的人是誰呢?她就是名聲在外的——阮玲玉

她出身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父親在她年幼時就早逝,只有母親帶著她在一個姓張的大戶人家做傭人,艱難度日。她就在這戶姓張的人家裡慢慢長到了16歲,在這個如花一樣年華,她與這戶人家的四少——張達民產生了感情。可惜好景不長,不僅被張家人發現,還被趕出去。

雖然這位張少還是和她不離不棄的樣子與她同居著,可是也並未給她一個正式的名份。因為這個張少是一個沒有什麼真本事,靠吭老過日子的紈絝子弟。

張達民除了與阮玲玉在一起,他還經常與別人有染,故此,雖然他父親留下很多的財產,可是不會經營只有花哨的張達民也很快將這些財產消費光了。

25歲香消玉殞,死後30萬人送葬,7位影迷隨她而去,是誰?

為了生計,阮玲玉想著要出去掙錢,維持日常的生活。不久,阮玲玉憑藉較好的面容在影視公司謀得演員這個職業,且很快成為了炙熱的女明星,觀眾們也注意到這個有點姿色的女性。而公司也嗅到了這個契機,立馬給他制定了一個“蝴蝶”的人設。要把她捧成另外一個影視紅人。

阮玲玉的事業朝著一個很好的方向發展著,可是她與張達民的關係確是她日後最大的一個障礙,甚至是一生的悲劇點。

在阮玲玉開始走紅賺錢後,張達民如同吸血鬼般,將阮玲玉的錢包榨得乾乾淨淨的,隨著時間的拉長,張達民的行為更加可怕與惡劣,讓阮玲玉覺得非常無奈與悲痛。

阮玲玉在張達民身上得不到任何的溫暖,張達民給她的只有痛苦。可是她畢竟是一個女人,她也需要有一個可以停泊的港灣。希望有人寵著她,愛著她。

而這樣的溫暖是張達民無法給的,且而張達民只會不停地索取,沒有給她任何回報。這樣的張達民終於讓阮玲玉提出分手。可是分手的代價也是很大的,為了得到解脫,阮玲玉也是承擔這些——-每個月要給張達民一筆不少分手費。

25歲香消玉殞,死後30萬人送葬,7位影迷隨她而去,是誰?

而此時卻在阮玲玉身邊出現一位身份顯赫,且對她溫柔以待的唐季珊。她卻不知,這也並不是她的良人。也是將推入深淵的人之一。

唐季珊對阮玲玉最初也是各種溫柔攻勢,還給她買了別墅,讓她們母女住在一起,唐季珊與她們如同一家人一樣。阮玲玉並不知道她是有家庭的人。

即使知道他有老婆孩子,阮玲玉也陷進了唐季珊的溫柔鄉之中無法自拔,依然選擇和他在一起,還覺得他們才是真愛!阮玲玉不知道的是,唐季珊在她之前,就與各路女明星好過,甚至於當是更紅的張織雲也是,這樣唐季珊其實一直是風流放浪之人,這也是阮玲玉另外一個大的悲劇的開始。

在阮玲玉成為唐季珊的人之後,另外一位大紅明生張織雲就曾寫信給她,告訴了她真相,可是阮玲玉並未放在心上。結果不久,唐季珊就去了另外一個溫柔鄉了。

25歲香消玉殞,死後30萬人送葬,7位影迷隨她而去,是誰?

阮玲玉此時才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真心又被辜負了。她只好把重心放到了事業上。

在當時的上海,有一位很有名的導演叫——-蔡楚生,他的好友艾霞離世後,他悲痛中欲以艾霞的故事為形象,將其拍攝成一個電影——-名為《新女性》,蔡楚生導演希望找阮玲玉參演。因為他的好友艾霞是一個既會演戲,也會寫作的新女性。可是當時的社會對這樣獨立自主的女性還是充滿不認同,覺得她們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完成達到這樣的成就的。一些媒體小報總是為了獲得銷量收益,總是將重點放在艾霞的私生活上,一度還寫出一些造謠中傷她,扭曲她的形象,在艾霞過世後這些媒體還沒放過她,稱其是不正經的女人。

在1935年,阮玲玉出演的《新女性》上映後,一些記者們看完後,就在那些七嘴八舌的說,電影內容似乎暗示了是這些記者們害了艾霞,讓這些記者覺得受到侮辱。

25歲香消玉殞,死後30萬人送葬,7位影迷隨她而去,是誰?

就對出演艾霞的阮玲玉也開始惡意的報道,雪上加霜的是,張達民也來參一腳 ,他又來向阮玲玉要錢財,阮玲玉不理他,張達民就想破壞她的形象,將阮玲玉告上法陸庭,而這些媒體也來配合報道這些不實的內容。讓阮玲玉一下子成為了不知檢點的女人,以至於連她的母親也不放過,說她母親是靠賣Y為生的。

此時的阮玲玉遭到了巨大的壓力,可唐季珊並沒有想著要幫助她解決這一些,卻怕被阮玲玉把自身的名聲搞壞,就一味的指責她,動手打她。很敏感的阮玲玉,因為這些壓力與委屈,讓她產生了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似乎真的是一個不堪的人。

在她出庭審判的那天,阮玲玉服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25歲的青春年華就這樣結束了。

在她離世的訊息傳出後,整個上海乃至全國都為之震驚,來送行悼念的人數大約有30萬人之多,還有7位影迷因悲傷過度,當時就隨她一起離世了。

當時人們在整理她的遺書時,發現了四個大字——人言可畏。而魯迅先生在知道這個訊息後後,與也寫下《論“人言可畏”》一文,言語間滿是悲憤。

現如今記者們都走向了正常的報道與寫作,但是網路時代的來臨,卻產生了另外一批這樣的無良之人,希望所有人都能以善為本,不要隨意傳播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