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倭國人是什麼人

其實,“倭寇”一詞,在我國曆史上由來已久。因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故稱“倭寇”。是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可以說,只要一提到明朝中期的歷史,想必最先映入我們腦海的就是那個時期久治不愈的“倭寇之亂”。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自古以來,在我國曆史上,邊境都是伴隨著動亂和戰爭的。邊境的環境雖然沒有那麼穩定,但是,除了敵人大軍壓境的時候,還沒有哪個朝代像明朝這樣被小股入侵勢力攪的雞飛狗跳的情況發生。那麼,為什麼明朝會面臨這樣尷尬的情況呢?到底是明朝政府太過無能,還是擾襲我國東南沿海邊境的倭人勢力太過強大呢?

我想,恐怕兩種情況都不盡其然吧,畢竟,明朝中期的時候,其綜合實力還是不可小覷的。而且,如果你對歷史比較瞭解的話,那麼,你一定會發現:那個時期對應的正好15世紀後期,在那個侯,日本國內一直處於一個群雄割據的混亂不堪的局面。所以,嚴格說來,那時候的日本,與我國曾經的戰國時期,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此時的日本,也正是處於一個王權不斷衰落的時期,隨著統治者對國家控制權的一步步減弱,各地的封建藩侯和寺院大地主,為了維護各自的權利和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而不斷內鬥。長期的內鬥,導致了日本國內民不聊生,因此,它其實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來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所以,即使是其有心騷擾其它與之相鄰的國家,也只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

他們這樣做,既是為了彌補因長期戰亂帶來的財政困難,又是為了滿足他們的一己之私。這些所謂的權貴階層,放任自己手下的浪人和某些日本商人在中國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此時的中國,在這些人的眼中,無異於是一塊異常鮮美的肥肉。只要是有能力分一杯羹的,誰都想撲上去咬上一口。

可以說,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小打小鬧,雖然,倭寇的侵擾對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但是,遠遠達不到威脅東南沿海邊防的程度。因此,明朝政府也只不過是把他們當做一般的海盜來看待。因為,在明朝看來,這些蠻夷之族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因此,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防範。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正是明朝政府這種草率輕敵的態度,給了倭寇可乘之機,讓他們在東南沿海一代迅速發展了起來。眼看著倭寇的行為越來越猖獗了,明朝政府才意識到,如果一直這樣放任下去的話,那麼,這些倭人的氣焰只會越來越囂張。長此以往,必定會對我國的沿海邊防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明朝政府才對倭寇加大了打擊力度。

其實,倭人侵犯我國沿海邊境的事情,早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直至元朝滅亡仍未停止。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倭寇犯邊事件,依然時有發生。可是,它們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波及範圍上來說,都遠遠無法和明朝中期發生的相比。當然,這也與明朝初期的幾位皇帝有著莫大的關係,在幾位皇帝的鐵血手段之下,那些騷擾我國沿海邊境的倭人一直都成不了氣候。

那麼,為什麼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的行動就會如此猖獗呢?難道是大明王朝軍隊的戰鬥力降低了,還是那些倭人的實力增強了。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在我看來,其實,這兩者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大明王朝本身。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歷代皇帝都有遵循祖制的習慣。在那個講究三綱五常的時代,無論是大臣還是皇帝,他們始終都認為:祖宗法制大過天。所以,他們不會像我們現代的人一樣,講究什麼揚長避短,更不會講究什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他們都必須不辯好壞一遵守。正是這樣的愚忠和愚孝,導致了他們對某些事情的錯誤決斷,其中,錯得最為離譜的大概就是:遵循祖制堅決執行“海禁”政策了。說起這“海禁”政策,當中還有一段典故呢。

相傳,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由於,記恨曾經那些原海居民一直支援張士誠,不斷與自己作對。再加上,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他也一直努力想要把自己的王朝發展成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因此,他一直秉承著“重農抑商”的治國理念。所以,為了全方位貫徹自己的治國方略,他不但在江蘇和浙江這兩個以經商為主的省份收取很高的賦稅。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並且,在此期間他還制定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於這兩個沿海城市來說,它們擁有的農田數量原本就非常少,這項政策一出就等同於斷了當地百姓的活路。只是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懼怕太祖皇帝的威勢,沿海居民只能忍氣吞聲的生活。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由於,長期以來的海禁政策,讓這兩個地方的百姓的生活陷入了貧困交加的窘境,而且,沿海邊境還時常遭受倭寇的侵襲和騷擾。對此,當時的統階級又沒能及時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以至於,讓他們對朝廷越來越失望。都說,所有的離開都是因為攢夠了失望,大概是朝廷的做法真的逼得沿海居民走投無路了吧,於是,他們開始鋌而走險。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在近海開展一些走私活動。但是,漸漸的某些膽大包天的走私團伙,已經不滿足於走私帶來的收益了,於是,他們開始向著海盜團伙演變。事實上,大多數沿海居民之所以會選擇落草為寇,只不過是為了替自己爭取一條活路罷了。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雖然,他們選擇了去當海盜,但是,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雖然他們成了海盜,但他們家人依舊還要在陸地上生活。為了避免朝廷發現自己的身份,從而連累家人,所以,他們有的選擇假扮倭人各自為伍,有的則選擇和真正的倭寇同流合汙。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導致了當時明朝中期的倭寇之患一直氾濫。

這也正是明朝中期的倭患和元朝末期及明朝初期最大的區別。前者,其實大部分上是明朝自己的子民在做亂,而後者,則是地地道道的倭人。不論是歷史資料還是今天的一些電視劇,大多會將當時的倭亂宣揚成日本對明王朝的侵略戰爭。而將當時明朝政府的抗倭行為,美化成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抗侵略的鬥爭。這種說法雖然聽起來十分的高大上,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事實上,當時的明朝政府進行的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反侵略鬥爭。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更應該將這場戰爭稱之為“明朝政府剷除自己內部海盜的戰爭”。也許,很多人會對我的這種說法嗤之以鼻。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既然,歷史上都明確記載了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抗倭戰爭,那麼,我為什麼又說這不是一場反侵略戰爭呢?當時明朝政府派出了那麼多的人去平定倭亂,難道這些明朝官員和將軍們都是傻子嗎?他們難道會分不清自己的對手,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倭人?

想要解決這個疑問,就得從當時倭亂的真正製造者說起了。

實際上,當時的倭寇其實大多都是由那些海盜假扮的。而那些與之作戰的將軍們,之所以會習慣性地將其稱之為倭寇,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造成這場倭亂的人中確實有真正的倭寇,而且,他們各個刀法出眾,軍事素養極高,因此,給當時與之對戰的將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們才會下意識的決定自己的對手就是日本人。

第二個原因,則是當時的那些海盜頭目故意將自己偽裝成倭人的樣子。或許是兩國曆史淵源深厚的原因,兩個國家的人,原本在外貌上原本就相差不大,如果不開口說話的話確實很難辨別誰真誰假。

第三個原因,則是與當時軍中的獎勵制度有關了。據說,為了鼓勵軍中士兵奮勇殺敵,早日平定倭亂。朝廷制定了相應的懸賞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倭寇的性命可比海盜值錢多了。為了得到更多的賞錢,自然人人都稱自己殺的是倭人了。

正所謂眾口鑠金,說的人多了,假的自然也成真的了。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明朝初期的倭寇,之所以沒能造成大規模的動亂,主要是由於他們都是外來者。他們不僅對明朝周邊的地形不熟悉,而且,在語言交流方面也有很大的障礙。中國人大多都有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排外”。當只有中國人自己的時候,也許他們會因為利益或者某些其他的事情而爭得頭破血流,但一旦遭遇但是外部敵人的時候,他們便會很快放下自己原本的恩恩怨怨,一致對外。

所以,面對外來的倭人,他們其實都是有著一種仇視心理的,因此,這些真正的倭人一旦進入中國境內之後,不但不會得到沿海居民的幫助,甚至,還會遭遇他們的強烈抵制。但是,那些假扮倭人的海盜就不一樣了,他們原本就是土生土長的沿海居民。不但他們自己對當地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而且,他們還能夠輕易地以自己明朝人身份矇騙沿海百姓,從而,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幫助。

如此以來,他們行事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這也正是為何明朝中期的沿海倭患,為何屢禁不止的最根本原因。

都以為“倭寇”就是日本人,其實不全是,他們中還有很多的中國人

所以說,嘉靖年間的倭亂之所以屢禁不止,其實,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明朝自身。如果,明朝人不和倭寇狼狽為奸的話,那麼,一小部份倭人又何足為懼?只要解決了明朝的那些海盜首領和他們的追隨者,剩下的那一小股倭寇自然也就不成氣候了。

所以說,解決倭亂的核心不在於解決倭寇。相反的,當時最應解決的是沿海人民的生活問題。一旦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了,想必,沒有幾個人願意過那種刀頭舔血的生活。沿海居民之所以會選擇落草為寇,在海邊燒殺搶掠。並不是他們本性兇殘,而是他們真的被逼的走投無路。

倘若,朝廷願意在那些針對海上面貿易的政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的話,雙方未必不能達成和解。

參考資料:

【《明史》、《明朝的倭寇之亂》、《籌海圖編》卷5 《浙江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