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祭祀是如何起源的,其本質是什麼

古代祭祀是什麼部

中國歷史上的祭祀是如何起源的,其本質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同化能力很強的文明已眾所周知,但中國同化外來文明的古老性卻超越現代知識的理解能力。中國所同化的第一個外來文明就是來自古兩河埃及的多神教祭祀文明。現代人對中國文明的最大誤解之一是,把5000年前當成中國文明的起點,事實上,這不是中國文明的起點,而是中國文明開始遭遇外來文明衝擊和影響的起點,是中國文明開始同化和改造外來文明的起點。傳統文獻說的很清楚,中國文明起與伏羲時代,至少在10000年前。

中國文明對多神教祭祀文明的同化和改造,不僅在整部中國文明史中具備中軸、中轉地位,更是在整部人類文明中具備軸心地位,不理解這一點,不僅無法準確理解中國文明,更無法準確理解中國之外的西方文明,無法準確理解整部人類文明。

中國文明對多神教祭祀文明的同化和改造,就是用中國所固有的書契文化去同化和改造外來的祭祀文化,就是讓多神教祭祀文化書契化,其直接與核心體現就是“祭”或“祼祭”的形成。“祭”或“祼祭”實質就是書契祭,即以書契作為祭祀神靈的祭品。支撐書契的並非外在的書契技術和機制,而是人內在的誠信和道義,書契關係的實質是誠信和道義關係。以書契作為祭品,實質是以誠信和道義作為祭品,即以“德”作為祭品。

同時,祭祀的書契化還改變了人神關係,將人神關係書契化,人與神之間是對等協作的書契關係。書契關係的核心在誠信和道義,而且這個誠信和道義是相互的,不僅人對神是誠信和道義的,神對人也是誠信和道義的。這是後來的西方一神教《聖經》上帝與人是合約關係的源頭。《聖經》實質就是“約書”是上帝與人所簽訂的合約,在基督教中,又分《新約》和《舊約》。祭祀的書契化不僅改變了人神關係,也改變了神的本質,從創造和掌管世界和人類的神秘之神,改變成誠信和道義之神,神成了誠信和道義的化身。誠信和道義是絕對抽象的,從數量上看,也只需要一個也就夠了,因此,多神教也就轉化成一神教。不理解在5000年前的中國所發生的祭祀書契化過程,就無法理解《聖經》契約精神的起源,也就無法真正理解《聖經》。

就中國而言,祭祀書契化的一個重要伴生物就是玉禮器的出現,即玉質書契的出現。石器、玉器本來是多神教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祭品,在內蒙古遼寧一帶的紅山文化表現的非常突出。多神教在中國的傳播路線表現為明顯的從北向南。紅山文化是多神教傳播至中國的第一站,此時尚沒有被中國文明所改造,沒有書契化。在5000多年前,中國文明尚侷限於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的核心則在黃淮平原,即現在的豫東魯西一帶。那時內蒙遼寧尚屬蠻夷之地,自然無力對成熟且強大的多神教進行改造。紅山文化的玉器尚且是單純的祭器,而非後來的禮器,不是玉質書契。

中國文明對多神教的改造是發生在多神教從紅山文化南下,而傳播至中原,尤其是黃淮平原地區以後的事。在地裡區域上,中國文明對多神教的改造也是發生在中原地區,尤其是黃淮平原地區。

玉器的實質是玉質書契,其證據來自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中國傳統文獻中,在《五經》中,對玉賦予了崇高的誠信和道義內涵,玉就是誠信和道義的同義詞,就是道德的同義詞。“玉”和“聿”是同音的,兩者可能同源。在所謂的“金科玉律”中,“玉”就是“聿”,是律之核心。第二個方面,很多玉器具備書契的功能和形式。玉器的核心功能是信用工具,用意傳達誠信。在技術上,總是成對存在,並且雕刻上可以檢測相合的密碼性標記。第三個方面,“玉”字本身就是自雙排契齒文,而這個符號則是書契的象徵。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已經對這一點進行了詳細論證。

目前的中國依然屬於以酒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但是,由於受到現代西方文化的衝擊,“祭”、“祼祭”本身已經嚴重邊緣化了。“祭”、“祼祭”主要表現在喪禮中,在春秋戰國之後,更是如此。當前中國“祭”、“祼祭”的邊緣化,主要就是表現在傳統喪禮的邊緣化,倡導西式的火葬和禮節,貶低甚至行政和法律禁止中國傳統的土葬和禮節。

目前包含有“祭”、“祼祭”的傳統喪禮只是在中國的農村存在,尤其是在黃淮平原,豫東和魯西一帶,這個傳統還是很有生命力。在傳統的喪禮中,對死者的主要祭奠程式就是“祭”、“祼祭”。關於祼祭的具體程式請參考下面兩段梁山縣農村喪禮的兩段影片(也可網上搜索)。

中國歷史上的祭祀是如何起源的,其本質是什麼

在喪禮中的祼祭中,所奉獻的祭品有三種,除了酒之外,還有黃表紙紙紮和香。黃表紙紙紮和所焚燒的代表紙錢是不同的,其所指代的很可能就是書契,而且是最原始的木質書契。紙在中國的出現是東漢以後的事,隨後書契也紙質化了。而隨著書契的紙質化,用作祭品的書契紙質化也是很自然的事。這意味著,在“祭”、“祼祭”中,以最原始的木質書契做祭品,並沒有隨著以玉質書契和酒的出現而消失,而是一直存在。

貨幣、錢本質上也是證券和書契,下面還會對這一點進行進一步說明,其核心也是誠信,即便是用作紙錢的紙,其本質也是書契和誠信。給祖先燒紙,本質上也屬於“祭”、“祼祭”,是以書契為祭品而獻給他們,即把自己的真誠哀思獻給他們。把給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簡單理解成給他們送錢,是後來的世俗化的理解,並非其本義。

中國歷史上的祭祀是如何起源的,其本質是什麼

“祼”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儒家文化中居於樞紐地位,不能準確理解這個字,也就無法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儒家思想做到準確把握。遺憾的是,自漢以來,對這個字的解讀就是含含混混的。

在中國歷史上,在儒家傳統中一度存在類似於多神教祭祀的做法,存在祭祀儀式。《左傳》甚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乍一看,中國歷史中似乎也存在一個多神教階段,符合“人類文明的一般規律”。然而究其事實,中國的祭祀與西方的典型的多神教貌合神離,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在西方典型的多神教祭祀中,其基本原理是巫術的、神學的,但是中國歷史中的祭祀,其基本原理卻是書契(契約)的、道德道義的。在書契關係中,雙方是平等的基於共識的協作關係,維護書契關係的基石是誠信、道義,雙方之間要互相誠信和道義。在中國歷史上的祭祀理念中,人與神也是書契關係,神是人的書契的另一方,人對神應該象對待其他的書契合作夥伴一樣,以誠信和道義相待。於是誠信和道義就成為人獻給神最好的祭品。

因此,中國祭祀的核心理念是“鬼神饗德”,即鬼神以德為最好的食品,德就是誠信、道義。在具體落實中,最能體現“鬼神饗德”這一核心祭祀理念的就是“祼”祭。

《周易·觀卦》的卦辭是:“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這兩句話的意思完全一樣。“盥”、“灌”、“祼”三者都是指“祼”祭。這兩句話都在強調,祭祀儀式的核心、根本在“祼”,而不在“祼”之外的“薦”,而“祼”的核心則在“孚”,即誠信。

“薦”是向神靈擺放敬獻具體的祭品,主要是食物,那麼“祼”是什麼?“祼”的核心在誠意、敬意,把誠意、敬意作為祭品獻給神,這一點傳統的解讀都提到了,即向神獻德。但是,把誠意和敬意作為祭品獻給神,還是需要具體的道具和儀式動作的,因為誠意敬意這些德都是抽象的,需要具體的場景、動作來體現和實現。

“祼”和“薦”儘管共存於同一場祭祀之中,但是兩者在基本原理上卻根本不同,“祼”的祭祀原理是書契的,即誠通道義的,而薦則是巫術的神學的。書契-道義傳統是中國所固有的,而巫術-神學文化對中國而言則是後起的、外傳的。中國傳統的祭祀,儒家的祭祀,是中國固有的書契-道義文化與外來的多神教新文化衝突和融合的結果。對於這些,傳統的解釋、考據均無力提及。

“祼”的核心在表達誠意、敬意,這是中國的祭祀成型以來所一直不變的。直至當下,祼祭依然堅實地存在於中國農村的喪禮之中,至少存在於豫東魯西一帶的農村。但是在具體以何種道具來傳達誠意和敬意上,可以識別出歷經了三次重大變化。

到西漢時期,祼祭所用的道具就只是酒了,“祼”也被解讀成“灌”,即以酒灌地,把酒灑在地上,用以敬神,目前豫東農村的喪禮上依然採用這種祼祭方式。在更早的時候,為表達對神的敬意,在進行祼祭前,還有一個洗手的準備,因此“祼”又被叫做“盥”。“祼”、“盥”、“灌”三字同音,顯然,“盥”、“灌”源自“祼”。“盥”只是“祼”的清潔動作,而“灌”只是“祼”後來才有的方式,更早的祼,所祼的並不是酒,而是“章”。

李學勤教授將“”釋讀為“祼”無疑是很有卓識的,但是,他將“祼”解讀為“祼玉”,即所祼的不是後來的酒,而是玉器,以玉器作為敬獻給神的祭品,這依然沒將祼的內涵說透。事實上,祼玉並非祼祭的最初形態,而是祼祭的第二個發展階段,祼玉之後是祼酒,這是祼祭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也是最後的階段。

中國歷史上的祭祀是如何起源的,其本質是什麼

不過,將祼祭追溯至祼玉階段已經當前文字學、歷史學正規化的極限。將殷墟玉璋朱書中字核心結構釋讀為章的王輝教授,認為字是“秉璋以祭”的宋鎮豪教授,也是將祼祭,或者說“”祭追溯至祼玉或玉階段。他們二人也認為“”是一種祭祀儀式,但並未直接將其釋讀為“祼”。

要明白為何祼玉只是祼祭的第二個階段,明白祼玉之前祼祭的最初形態是什麼,以及所祼者為何物,必須首先理解“章”字的內涵和起源,因為在“章”字不僅是“”字的核心結構,而且也是“祼”字的核心結構,是其字形中的雙手所舉之物,即獻給神的祭品。

王輝、宋鎮豪等人,之所以也認為祭中祭品是玉器,就是因為沒有明白“章”字的內涵,簡單地把“章”等同於“璋”。而事實上,儘管有時“章”可以替代“璋”,當時“章”與“璋”還是存在本質的不同。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對“章”的金文字形進行了解析(章字無甲骨字形)。章字的金文字形是加上“防偽標記”的契齒文。書契的契齒文實質是數字,指代標的財產的價值。在刻寫契齒文時,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即從上往下刻畫橫線,這也是後來甲骨文以及中國傳統文字書寫的順序。當書契簽訂以後,左右契分開,債務人持左契,債權人持右契。為防止有人在書契下方的空白處繼續刻寫,以作弊。於是就在最後一根橫線上畫一個圓圈。“章”字就是已經刻寫完成,並且在最後一根橫線上已經加刻圓圈的一對書契的契齒文的呈現。

即便是現在,在中國的合同簽訂中依然保留了加蓋騎縫章的習慣。騎縫章最初的形態就是在木質書契中最後一根橫線上所加刻的圓圈。章字中間的豎線是並排放置的一對書契的分界線,分開以後,契齒文和圓圈就被平分為兩半,每隻書契中的契齒文都是完整橫線組的一半,所加刻的圓圈也只有一個半圓。日後相合時,契齒文和圓圈都完全重合時,才是真正的“合同”。

因此,章字實質就是書契文,可以指代書契,但是,更強調其加密性。這樣以來“章”字的核心含義就是標記。同時,由於“章”字是在契齒文最後一根橫線上做標記,表示書契文的完結、終止,所以“章”字也有結束、完結之意,這就是“章節”的“章”,“樂章”的“章”。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指出,書契從材質上看,在中國的上古史幾次重大變化。第一次重大變化就是開始用玉石作為書契的材料,這導致玉質書契的出現。玉質書契就是所謂的玉禮器、玉器。那麼章因而也有“木章”、“玉璋”之分。“章”的最初形態是木章,即木質書契,“玉章”即“璋”,是隨著玉質書契的而出現的。在書契這個本章上看,“璋”字就是玉質書契的統稱,所有的玉禮器都可稱為“璋”。

因此,“祭”、“祼祭”中的“秉璋以祭 ”,實質就是“秉書契以祭”,把書契當成祭品去獻給神。這就是祭祀的書契化,也是祭祀的“禮”化或“理”化。“禮”的本字是“豊”,無論是甲骨文“豊”,還是金文“理”,其字形的關鍵結構都是雙排契齒文,這是書契的另一個符號標誌,因此,“禮”和“理”和核心都是書契,在書契意義上,“禮”和“理”是同一的。在這個意義上,才能真正理解為何《禮記》說“禮者,理也”。“禮”和“理”的發音也萬全相同,可以認為,兩者同源。

以木質書契作為祭品是“祭”、“祼祭”的第一個階段,以玉質書契作為祭品是“祭”、“祼祭”的第二個階段,以酒作為祭品是“祭”、“祼祭”第三個階段。依據“祭”、“祼祭”的有無和形態,中國歷史可以分為四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無祭祀時代,這是至少10000年前至5500年前之間的中國,也是純正的書契時代。第二階段是以木質書契作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第三個階段是以玉質書契作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第四個階段是以酒為祭品的“祭”、“祼祭”時代。

貫穿於整部中國文明史的是書契,在沒有祭祀的純書契時代是如此,在祭祀出現後依然如此。相對於書契,祭祀在中國的出現非常晚,大約是5500年前左右的事,而書契在中國的出現則是伏羲時代的事,時間至少在10000年前。在5500年前的中國,突然出現的多神教祭祀文化,更可能是外傳的,其來源則可能是當時的多神教中心古兩河-埃及文明。